泉州惠屿岛:垒砌中国信用岛 传递文明生生不息

11.06.2016  22:55

  可靠的信用,吸引金融资本纷纷进驻惠屿岛,为其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受益于此,惠屿岛的养殖业实现转型升级,十年间,村民人均收入增长30倍。图为近日从空中航拍的惠屿岛全貌。 (陈起拓 摄)

  本报记者 叶燕民 林绿波

  在泉州的最北端,惠屿岛因为三件事出名:

  娶不到老婆的汉子、最后一个通水的村子以及一分不落的信用钱袋子。

  13年前,小岛通电,第一次有了手机信号;6年后,小岛通水,成为泉州最后一个通自来水的行政村。作为泉州最穷的村落,泉港区南埔镇惠屿岛唯一的旗帜是连续四年的计生先进——因为,没有一个女人愿意嫁到这里。

  多年的与世隔绝,带来了最原始的贫穷,也伴生了最淳朴的民风。岛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甚至从未拖欠一分钱。在信贷收紧、风控加强的今天,十多年来,真诚守信的海岛人,靠着无一日逾期、无一分拖欠的无价信用,让众多金融机构在这里开启无抵押的纯信用贷款,构筑起当今社会最难能可贵的信用生态。

   信用史 一日不迟一分不落

  在许多交通不便的村落眼中,“要致富先修路”是开启财富大门的朴素心愿。但对于全市唯一的海岛行政村的惠屿岛,无路可修、唯有变革。

  改变的路径始于2003年,人均2450元的年收入,让惠屿“穷得只剩下信用”。村两委咬着牙,找到南埔信用社。村主任肖清林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村民大会,“我们穷得一无所有,连亲戚也借不到钱,但是银行肯。所以从今以后,银行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哪怕砸锅卖铁,也要到期还钱!”于是,按照3000元—5000元/户的标准,惠屿贷到第一桶金。岛民们用这笔资金种下了百亩牡蛎,赢得丰收,也兑现承诺。其间,南埔信用社从未上岛收过钱,每到还款日,岛民们总会亲自过海送钱还贷。

  3年后,良好的信用吸引了农行的光临。时任泉州农行行长的黄斌带着他首创的金博士理财卡登上惠屿岛,把每户的信贷额从三五千元提到了三五万元。靠着数百万元的资金支持,岛民的养殖范围扩大到海带、鲍鱼等领域,人均年收入突破8000元。

  2011年,农商行的“刺桐红”金融产品来到小岛,给出力度更大的金融授信,直接带动升级了高端海产养殖业。一年后,全村人均年收入近六万元,在十年间实现三十倍的增长。

  十年来,改变的是贫穷,不变的是信用。每月20号前,村里的大喇叭总会响起,催促村民把应还的本息交到村部,当年盈利较多的家庭还被要求存留1/3以上的利润,用于到期帮助当年亏损的村民还款。每到20号,村干部就负责将应还钱款送到银行,风雨无阻,一日未延。如此循环,这座小岛的信用十年如一日地生长,成为一笔令人惊叹的巨额无形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