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场主体突破50万户 展现出泉州经济新气象

19.02.2016  11:55
  

  泉州工商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16日,泉州市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502921户,首次突破50万户大关。去年一年,泉州新增市场主体12.62万户,同比增长22.3%。

  在宏观经济形势复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座创业之城和八闽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泉州市场主体的逆势攀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其背后的经济信号,值得关注。

  我们来看看泉州市场主体数量的内部结构。在50万户的市场主体中,占多数的,依然是传统制造业企业,这也符合泉州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经济特点。

  但近两年来,泉州新增的近20万户市场主体中,近80%来自新兴的科技产业和互联网、贸易、研发、销售、设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这一变化,呈现出了与过去多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完全不同的特点。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向、加工型向科技创新创造转型。这一新特征,展现出泉州经济的新气象。

  泉州市场主体大增,首先得益于创业门槛的大幅下降。自2014年初泉州启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以来,先后推行了“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虚拟注册等多项改革措施,进一步放宽了市场准入条件,降低了创业成本。

  正是这种循序渐进的改革措施和不断深入的简政放权,为创业者“松绑”,助创业者“立足”。这种行政权力的“减法”,换来的,是市场活力的“加法”和“乘法”,让泉州的经济细胞继续保持活跃。

  从泉州经济结构和产业状况看,当下,传统制造业占比过高、高科技产业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产值占比低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整个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凸显。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传统制造业进入调整期,这一状况蕴含的风险不可小视。近年来,在要素成本高企、产能过剩等综合影响下,一小部分企业沦为“僵尸企业”,挤占了金融、劳动力等大量珍贵的资源,造成了市场资源的错配。这也构成了当下泉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泉州经济要寻求突围,摆脱单一制造业的风险,必须寻找新的对冲工具和转型抓手,必须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这个角度看,泉州大量新增市场主体集中在科技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具有重大的转型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泉州经济已经在转型路上踏出了重要一步,曙光在前。

  经济转型,意味着盈利模式、发展路径的创新与变革,实为不易。我们看到,无论是科技型企业,还是现代服务业企业,所走的,都是泉州的创业者们之前并不熟悉的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当前泉州创业者们进军的,是智慧经济。创业者们比拼的,不仅是胆量与气魄,更是头脑与智慧。从“爱拼敢赢”到“爱拼会赢”,我们为泉州人与时俱进的应变力与创造力点赞。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泉州大量现代服务业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目前尚处于初创期,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抗风险能力较弱。这一状况下,作为有形之手的各级政府,应加大力度引导、激励,在融资、用地、用工、资金扶持等方面出手,为企业保驾护航,让这些为数众多的“小树”,早日成长为“参天大树”。

  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们欣喜地看到泉州在新经济领域涌现出众多的中小企业。这是一股难得的创新潮和创业潮,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微观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一轮创业潮的带动下,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将推动泉州经济完成蜕变,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为其他地区提供更多可资借鉴的经验。(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

【编辑: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