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平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纪实:红土地上铸文明

05.07.2017  16:12

  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武平,是革命老区、中央苏区县。在这片无数烈士鲜血染成的红土地上,当中国刚刚迈进21世纪,这个尚属福建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的武平县,自2006年以来,已经连续12年不停探索红土地上的文明创建之路,成为一朵在红土地上绽放异彩的文明之花。

  站在历史和岁月翻卷的潮头,武平人民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凝聚科学发展强大动力的创举,已成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鲜为人知却意义非凡的独特典范。

  十二年开拓创新,十二年摸索前行,十二年矢志不渝。今天的武平,正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旅的生态文明城市,武平人民用美好的生活践行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深刻哲理,为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奉献了宝贵经验和成功模式。

  红色基因产生于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口粮。植根红色土壤,传递红色血脉,让红色精神洗礼心灵,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动力。

  回首上个世纪,毋庸置疑,革命老区因为自然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等原因,普遍存在经济欠发达等现状。但是,老区人民不等不靠,“闹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素有光荣传统的武平人民,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2016年11月25日,就在这样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福建省县域经济评价结果揭晓,武平荣膺“2016年度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这块由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权威榜单,为武平县“十三五”开局之年送来开门红。

  首度跻身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这项荣誉的背后,却是武平县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描到底,从而实现“绿色崛起”,有效促进了全省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而在此之前的岁月里,作为革命老区、中央苏区县的武平县,为改变经济欠发达现状,武平人民砥砺前行,不断探索,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革命老区要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更加需要凝聚干部精气神”的文明创建思路。

  以明确的创建目标凝聚人心,以完善的组织体系提高效率,以健全的工作制度提供保障,努力打造文明创建“八大环境”,武平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位置,大力实施“凝心”工程,不断弘扬红色精神,凝聚发展力量,让武平干群在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中,迸发出不甘人后奋起直追、直面挑战义无反顾、迎难而上执着坚韧、敢闯敢试披荆斩棘的精气神。

  一步一个脚印,武平县先后荣获福建省文明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以及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先进县、全国“林改第一县”、全国生态旅游大县等一大批荣誉称号。2016年,武平县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被授予全国扶贫系统先进集体;2017年,获批成立全省首个县域省级高新区,定光佛文化园区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阳春三月,武平象洞溪流域水环境治理捷报频传:累计拆除猪舍37万平方米,流域内7个村成为“无猪村”;闽粤省际交界处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水,原设定2020年达到三类水质的目标提前实现……“一江清水送广东”正逐渐变成现实。

  上世纪90年代,象洞镇在武平县率先发展生猪养殖。然而随着养殖业迅猛发展,养殖污染远远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去年武平县将其当作“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于4月中旬拉开了象洞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百日会战”帷幕。由260名党员干部组成的工作组奔赴象洞镇,千方百计说服群众拆除猪舍,随后按“拆、转、治、清、管”思路,引导群众转产转业,大力开展污水治理,推进生态休闲小镇建设,为福建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提供了污水治理的“武平经验”。

  把干群的精气神凝结在科学发展的崛起之路上,创建活动从来没有这么精彩,从来没有这么生机勃勃,从来没有这么撼人心魄!

  相关数据显示,武平县连续十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等7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龙岩市前3名,创造了绿色崛起的武平发展速度。

  武平县抢抓中央、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大力推进“硬件升级”,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纷纷上马。

  随着永武高速、古武高速等一批交通重点工程陆续建成通车,如今武平县已经成为全国少有的可在4小时到达四个经济特区、四大特区港口的县份。

  开展新一轮城市建设大会战,因地制宜抓好城区美化、绿化、亮化,武平县先后建设了滨河公园、儿童乐园、沿河景观慢步道等公园绿地设施。一座生态优美、环境优越的宜居宜业宜旅生态文明城市,正日益成为福建西部一道亮丽风景。

  弘扬红色精神,凝聚发展力量。武平县文明创建的“凝心”实践,为革命老区、中央苏区县积累了宝贵的创建经验,对弘扬中国精神,凝聚兴国强国力量,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写下了辉煌一笔。

  伴随着文明创建的推进,武平县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成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让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2013年5月19日,一场暴雨突然袭击武平县岩前镇。不到半个小时,街道已经被齐腰深的洪水淹没。围困在洪水中的人们惊慌失措。

  就在这齐腰深的洪水里, 一辆铲车成了人们眼里的“诺亚方舟”。四个半小时,一位名叫魏富贵的农民,开着铲车,救出百余名乡亲。铲车艰难跋涉在已成泽国的街道,车斗里、车顶上、驾驶室旁边,站满了惊魂未定的男男女女。

  当天,魏富贵回到家时,家里已是满目疮痍。面对家人的抱怨,魏师傅很是愧疚,不过他觉得这样做不后悔,因为他觉得“东西坏了还可以修,人没了,可就什么都没了。

  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洪灾中,武平农民魏富贵敢于挺身而出,演绎出人间最暖心的一幕。其实,类似的义举在武平县比比皆是。

  城厢镇农民钟日富,自1994年以来先后救起了9名坠河、车祸、溺水等遇险者。当记者问起是否担心被讹诈时,钟日富回答:“哪能想那么多!”在社会信任危机导致道德判断受到冲击的今天,钟日富一次次“危难之时伸援手”的义举感动了人们,他也因此而荣登“中国好人榜”。

  “中国好人”郑彩坤、赖茂增、王荣玉用自己的血汗钱帮助了无数困难家庭、贫困学子和孤寡老人,用真情和温暖感动着人们……

  一个边陲小县,短短几年来,不断涌现“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孝亲敬老之星”、“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其中有70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荣誉。他们的善行义举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赞歌!身边好人的不断涌现,武平被广大媒体誉为“好人之城”。

  武平好人频现并非偶然,是人文、历史、社会环境共同孕育的结果,是武平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样板。武平县把文化建设与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广泛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大力弘扬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良好道德风尚,引导干群共建“好人之城”,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十二年砥砺前行,唤来了武平县文明创建史上的高峰。如今,武平县按照“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四城同创”活动,推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龙头舞起云飞扬。武平县举全县之力,制定了文明创建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量化细化了工作指标,逐级逐项分解任务,建立了跟踪检查、考核奖惩等各项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全力打好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的持久战。同时,坚持发挥县城示范辐射作用,开展农村精神文明连片创建活动,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打造新风尚;同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着力打造闽粤赣边宜居宜业宜旅生态文明城市。

  如今的武平县,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处处彰显市场经营秩序规范、社会治安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作为革命老区、中央苏区县的武平县,十二年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生动实践,表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一旦与科学发展的要求同频共振,与改善民生的步伐齐头并进,与促进和谐的目标合拍相应,必将激发巨大热情,凝聚无穷力量,催生丰硕成果。

  新武平,在这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里,正以文明城市创建的丰硕成果,开创红土地上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钟茂富/文 李国潮/图)

【责任编辑:施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