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南: 深山里的文化“明珠”
风舞槐花落御沟,普禅山色入城秋。永安市槐南镇位于永安东部,据传,因境内多槐花而得名。
古堡、古币、古民居,古曲、古道、古风情。走进槐南,这里不仅拥有天柱山峡谷、普禅山佛光等自然胜景,拥有我省民间最大的、年交易额达3亿元的古银币市场,更有安贞堡、安贞旌鼓、李氏江王祠、万金厝、溯源祠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瑰宝。近年来,槐南致力于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发,深山里的文化“明珠”闪耀出熠熠光彩。
安贞旌鼓——
“红与黑的厚重中透露和谐之美” 今年,安贞旌鼓被省文化厅指定为三明市唯一一个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现已进入国家级审查阶段。7月8日,安贞旌鼓顺利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公示,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
“内和外顺,在红与黑的厚重中透露出和谐之美。”著名学者、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这样赞赏安贞旌鼓。安贞旌鼓的直径约50厘米,整鼓漆成黑色,中间为红色,易中天评价说,黑色代表“水”,红色代表“火”,“火”一样的热情与“水”一样的柔情相互交融,体现了永安的和谐与包容。
安贞旌鼓起源于宋代初年,最初是在古战场上,用来鼓舞士气或庆祝胜利之用,后演变为在重大节日及婚嫁、寿辰、祭祀等场面使用。表演时,每人一面旌鼓,擂鼓人边走边擂,变幻各种队列,鼓声整齐、欢快、节奏变化起伏,喧天鼓声凝聚民心,鼓舞士气,寄托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宁和平”的希望和祈求。
安贞旌鼓以南山村为主,在槐南村、上罗溪村、高坪村、溪南村等也有分布。近几年来,镇、村两级以保护、传承、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投资50多万元,专门聘请民俗专家整理和拍摄影像资料,建立展览厅和培训基地,进一步对安贞旌鼓进行挖掘,激发了安贞旌鼓新的生命力。南山村的旌鼓队员达200多人,其中多为女性,南山表演队多次代表槐南镇,参加中央电视台2006年中国魅力城市展示活动、省第五届农运会、三明市世客会等各类重大活动,并被吸收为福建省民俗文艺家协会会员,被全国妇联、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巾帼文明健身队”。做场戏——宋代杂剧“活化石”
一张张生动各异的大花脸,一首首让人似懂非懂的曲调,12人分两组同声喊出的一串串激情高亢的啰哩声,阵阵高腔喝彩声…… 2012年6月,中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槐南“做场戏”作为福建的古杂剧代表之一,首次亮相福州,获得了海峡两岸知名的南戏研究专家、学者和韩国专家的一致好评,认为是“宋代杂剧”的“活化石”。
据史料记载:“杂剧”起于宋代,繁荣于元代,演出时先演一节由五个角色出场的小歌舞,称为“艳段”;再演“正杂剧”,内容或是一段滑稽戏,或是以大曲曲调演唱故事。因说白、唱曲、武术、杂技等多样形式融于其间,便称“杂剧”。永安市文化馆馆长罗健介绍说,以前只看到过宋杂剧的文字记载,没有找到其遗存形态。2010年春节期间,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叶明生进行福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调研时,在槐南村发现、挖掘出来,并初步将“做场戏”认定为“宋代杂剧”的遗存形态。
槐南“做场戏”保存了宋杂剧演出形态,共分九出,每一出均演一人一事或一场一事,出目间没有必然联系,与宋代“官本杂剧段数”结构类似。演出中,有师父坐场、阔公请神、判官监察等八场戏,戏台上各色神格人物交替上场,热闹喜庆,融入了说白、唱曲、武术、杂技等形式,完整的“做场戏”演出时间约5-6个小时,演绎了浓郁的“宋元南方杂剧”遗风。
这场古老剧种由槐南黄氏宗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据传,唐朝中期太尉何广文告老还乡,回到大田县广平镇东西坑村何厝定居时,把一直保佑他的张大阔信仰带了回来,公元1621年张大阔信仰又传到永安槐南村。于是,槐南村就有了张大阔公庙和“做场戏”。在榕城戏台上演出的52名黄氏村民中,年纪最大的91岁,最小的12岁,令人惊奇的是,全靠祖辈口口相传,演员们唱起南宋官话的唱词却“字正腔圆”。
“以前是春节期间,在本地张大阔公庙的戏台上演出,现在得到了政府的重视。”槐南村党支部书记黄圣礼说。槐南镇政府和永安市文化部门十分重视做场戏的挖掘和传承保护,现正在申报省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皇历江王祠——峡谷深处的闽台缘
5月7日,世界李氏宗亲总会执行副理事长、台湾报纸事业协会理事长李国宪率团,专程来到槐南镇皇历村江王祠寻根谒祖,探访李氏先祖的迁徙足迹。
据两岸李氏族谱记载,台湾和永安两地李氏一脉相承,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李元祥是李氏入闽始祖,永安有“台湾李氏祖地”之称。“坐落在峡谷深处的江王祠,见证了两岸李氏血脉相亲。”李国宪先生说,“今后,我们将发动全球各地的李氏后裔前来寻根谒祖,共同致力于江王祠等文物的保护。”
槐南镇皇历村江王祠,是入闽李氏首建祠堂,大唐入闽始祖“闽越江王”李元祥公祠。李元祥六世孙李尚昊于唐天宝十四年(755)避“安史之乱”于永安槐南皇历,后在此居住,世代繁衍。1990年世界李氏宗亲总会在台湾出版的《李氏族谱》和永安清道光贡川洋峰《李氏族谱》中记载:“第一世闽越江王李元祥。唐德宗四年居住永安,唐德宗八年迁至江王祠,其中第六世祖李尚昊葬古尤溪今永安四十二都皇历大街头,冢在祠堂后”。“第八、第十一世祖葬皇历,第十三世祖葬贡川双峰。”“永安四十二都”是古称,即现今永安市槐南镇,“皇历”即皇历村。
千年来,江王祠几经修缮,主体现为清代建筑,祠内保存有明代的牌位和隔扇。祠堂坐东朝西,分布面积1343.2平方米,由半月池、大坪、天井、正堂、化胎组成。正堂悬山顶,抬梁穿斗式结构,梁、枋、雀替、驼墩等部位雕有花卉、龙凤等吉祥图案。正堂设三开间神龛,供奉“李渊公”、“元祥公”牌位。
近年来,全国李氏和台湾李氏宗亲会多次到皇历江王祠寻根谒祖。经过镇党委、政府申报,2013年江王祠被省政府列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镇里将对江王祠进行管理和保护规划,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配合有关文物部门做好江王祠的修缮和周边环境建设,把江王祠建设成为促进闽台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安贞堡——“土堡之父、民居瑰宝”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贞堡位于槐南镇洋头村,又名“池贯城”。安贞堡的主人池占瑞鉴于清末匪患四起,倾万余资财,于清光绪十一年(1855年)始建,历时十四年完工,是融民居、军事防御、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国内现存最完好的清代夯土大型建筑,被誉为“福建民居瑰宝”、“土堡之父”、“中国建筑艺术的奇葩”。
安贞堡坐西朝南,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800平方米,前部呈方形,后部为半圆形,依山而建,逐层增高,加上堡大门前还有一块面积为1200平方米的广场,远远望去,整个安贞堡如同一艘行驶在海面上的巨舰,其势不可挡。
墙厚宅深,安贞堡体现出浓厚的军事防御功能。外墙用厚石垒砌加土夯制;墙体四壁还布有射击孔198个,望窗96个,可全方位对外瞄准射击。堡前两侧凸建角楼,可居高临下,夹击正面来敌,正中拱形门顶设有泄水孔,可防范火攻。
而走进堡内,就走进了寻常人家的静好岁月。堡里共有3进院落,18个厅堂、5口天井、12个厨房和368个大小房间,可供千余人生活。屋檐、门扇、窗棂、柱础、斗拱梁架、雀替等均随处可见雕刻、彩绘、泥塑和壁画,人物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堡内石阶梯从外向里分别是三、五、七、九级,在中国古代,单数被视为阳数,而居住宅院属阳宅,故而采用单数;而一楼通二楼的楼梯有九个,每个楼梯二十七级,前楼二楼回廊的窗棂条为十八根,采用“九”或“九”的倍数;堡内前天井大、后天井小,两者相合,如同“昌”字,象征“昌盛”;在主楼天井中部的出水处,有螃蟹形状的滤水饰件,螃蟹俗称“铁甲大将军”,寓意镇守“财气”不外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今年夏天,安贞荷韵将成为安贞堡文化旅游的新景点之一。近两年来,槐南镇投入120多万元完成安贞堡景点修缮一期工程,投入70多万元硬化旅游道路,完成了安贞堡文化大观园规划修编,着力打造以“游安贞古堡、逛银币市场、赏奇秀风光、品槐南美食”为特色的安贞生态文化游。●本报记者 曾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