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福州内河污染原因与整治对策
内河整治,一直是万众瞩目的民生工程,更是复杂而又浩大的长期工程,福州市历届党政领导都非常重视。特别是2011年以来,为了进一步加强内河整治,改善城市水环境,福州市启动了大规模的内河综合整治工程,几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整治成果。然而水环境治理尤其是内河整治,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和引导,更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以及全社会持之以恒的支持和监督。
自古以来,水的问题都是关乎民生国运的首要问题。福州地处闽江下游,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依山傍水,河网密布,内河交错。环城山脉的山泉水和穿城而过的闽江水,千古蕴藏的温泉水和四季分明的天降水,伴随着太平洋潮汐的激荡洗礼,在这东海之滨的有福之州交融生息。五水浴榕,孕育了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得天独厚的水资源,赋予了福州江南水乡的天然灵气和海滨邹鲁的人文气质。
而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乃至各种垃圾肆意入河,福州内河承受了过多的污染负荷,逐渐成为排污纳垢的通道和容器。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水污染日趋严重,河床日渐收窄淤塞,内河水质恶化,调蓄及行洪能力下降,“生命之河”沦为“生病之河”。内河整治,一直是万众瞩目的民生工程,更是复杂而浩大的长期工程,福州市历届党政领导都非常重视。特别是2011年以来,为了进一步加强内河整治,改善城市水环境,福州市启动了大规模的内河综合整治工程,几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整治成果。然而水环境治理尤其是内河整治,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和引导,更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以及全社会持之以恒的支持和监督。
内河问题,主要就是内涝和黑臭的问题;内河整治,主要就是解决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其中,内涝就是水多的问题,黑臭就是水少、水脏的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住建部、水利部,陆续出台了若干关于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方针政策及相关文件,其中“海绵城市、综合管廊、排水防涝、黑臭水体、雨污治理”则是重中之重,“五水共治”是系统工程,从宏观的政策到中观的规划到微观的工程,从规划到设计到建设到管理,必须自上而下并一以贯之,既需要建设项目的落实,更需要理念源头的转变。
水体整治如人体治病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自然之魂。水体是城市的心肺,内河是城市的命脉。水是城市的血液,水体整治就如人体治病,需要“诊断—治疗—康复”的基本流程。
水体整治的步骤可分为:①摸底调查,调查、研究、找出原因;②综合治理,接污、截污、清淤、补水、生物处理等;③盘活水系,激活水体自净的能力。接污(源头雨污分流)和截污(末端沿河截污)是治本,清淤、补水及生物处理是治标,只有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才能标本兼治。而流水不腐,只有盘活水系,形成良性循环,激活水体自净能力,才能恢复水体的生命力,彻底改善水质。
然而,“病至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三四十年来日积月累的长期污染,不可能在短短的三五年内做到瞬间清新如初。所以,水体整治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指望“一劳永逸”。水体整治工程注定是长期、持久、全民参与的系统性工程。
内河污染的原因分析
福州市现状采用的是雨污分流排水体制,是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城市通用的排水体制,其弊端就是“理论是雨污分流,实际是雨污混流”。
按此排水体制,无论是旧城区合流管网改造还是新城区管网建设,排水管网都是按照雨污分流制原则建设的。原则上只有部分旧城区因客观条件限制,近期无法进行雨污分流改造的,才采用局部截流制过渡。福州市排水管网系统建设与国内同等城市相比,已经较为完善,但点源污染仍是内河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已完成分流制改造的旧城区和已按雨污分流制建设的新城区仍有部分污水排入内河造成点源污染。主要原因如下。
施工方面原因。各生活小区、企业厂区室外排水管道系统在其区内施工以及接入市政排水管网系统时,容易发生雨污水管道之间的错接漏接现象,导致部分污水进入雨水系统,最后排入内河。市政排水管道施工过程同样可能存在雨污混接的现象。
使用方面原因。目前,我市大多数已建住宅阳台均只设一根雨落管用于收集雨水,不设污水管,而很多住户将洗衣机、洗涤池甚至厨房和浴室设在阳台上。大量生活污水接入雨落管,通过小区雨水管进入河道,导致水体水质恶化,同时影响城市污水厂正常运行。
管理方面原因。市政道路沿街集中分布的大小商场、店面以及各建筑小区内零星分布的商业零售餐饮服务网点,擅自改变其室内外排水管道功能,导致部分商业、服务业污水进入市政雨水系统,污染内河。
条件方面原因。目前对已建生活小区和单位的分流制改造大多只能对室外化粪池后的合流管网进行改建,其区内合流管道系统尚难以涉及,只有结合旧城区建筑改造或开发建设才可同步完成。
建设方面原因。部分区域道路周边地块尚未开发建设,沿线市政排水系统尚未建设健全,现状生活生产污水尚无正常出路,必须结合城市规划和建设开发时序,逐步分期分区同步建设改造实施。
环境方面原因。内河上游山区及沿线周边地块的开发建设,导致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泥沙进入河道的同时,还将泥沙中的农药、化肥、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及一些动植物腐败物质带入水体,加剧了河水的富营养化污染。
沿河截污的工程意义
由于上述种种主客观原因,所以必须给我们的内河加上一道“沿河截污”的贴身防线。近期在排水管道系统尚未达到绝对雨污分流前,截流雨水管道中错接漏接的污水,尽量做到“晴天不排污,雨天不内涝”;待日后排水管网系统从施工、使用、管理等各方面逐步完善从而达到真正的雨污分流后,完成截污使命转为截流初期雨水,进而减轻内河雨水污染负荷,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此,在内河整治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我院创新提出了“截流式综合排水体制”的城市排水体制新概念。截流式综合排水体制及其所对应的沿河截污的三种形式具体如下。
“截流式综合排水体制”是传统“截流式合流制排水体制”和“截流式分流制排水体制”的组合,其核心思想是:对内部的排水系统实施雨污分流(区内),而对沿河的雨污合流排放口进行沿河截污(区外)。其主要创新点在于: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排水体制,即统筹考虑内部排水管网系统、沿水体截流干管系统及污水处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在对内部排水管网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的同时,沿城市水体两岸统一铺设截流干管系统(包括雨污调蓄池),对城市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有效控制和削减。其重点是:在坚持源头“雨污分流”的同时,坚持末端“沿河截污”,掐头去尾避免污水入河,确保污水“截得住,送得出,可控制”。
根据沿河截污的设计截流量及其系统组成,可分为:小截污、中截污、大截污。
小截污:沿河两侧敷设截污管,截流晴天排河污水,将其接入现状市政污水管,送至现状城市污水厂,利用污水厂的处理余量进行处理。
中截污:沿河两侧建设截污渠,截流晴天排河污水及初期雨水,通过新建截污专用转输干管和雨污调蓄池,错峰送至现状城市污水厂,利用污水厂的处理余量进行处理,或就近适度分散地设置小型的专用截流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达标就地回用或回补内河。
大截污:通过建设沿河截流渠、深层隧道(简称“深隧”)和雨污调蓄池进行截污,截流、输送及调蓄晴天排河污水、初期雨水以及一定频率暴雨强度下的雨水,并送至专用截流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或回用。
通过上述对内河污染原因的分析,不难发现,目前我们实际应用的城市排水体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问题。截流式综合排水体制的提出,能够有效解决雨污管网混接普遍性和初期雨水污染严重性的客观问题,从城市污染物总量削减的角度,对改善水环境质量具有确切功效与积极贡献,是排水系统规划的一次革命性改进。截流式综合排水体制在实现“源头控制”和“末端控制”过程中,可同步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
工程措施、管理维护及全民参与
水体整治“三分建七分管”,内河治理,既要整治更要管理。“前期工程”措施固然非常重要,“日常管理”维护同样不可或缺,“全民参与”意识更是难能可贵。城市是建设者的城市,也是管理者的城市,更是普通老百姓的城市。“内河突围”,要突的不仅是建设之围,也是管理之围,更是意识之围。
我们可以通过接污、截污、清淤、补水、生物处理、水系循环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及强化手段,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截断污染、净化水质、美化环境。而要真正实现“河畅景美水更清”,还需要长期的管理维护和全民的参与维持。只有环保意识与工程手段并举,才能真正从源头截断内河污染,维持内河自净能力,恢复内河的生命力。我们可以从社会心理学方面三个著名的效应概念(公地悲剧、破窗效应、旁观者效应)来分析下民众心理意识对周边社会环境的影响或作用。
从负面影响来看,公地悲剧和破窗效应可能是导致水环境破坏污染的主要心理原因,而旁观者效应则可能是导致对水环境监管不力的主要心理原因。因此,就建设责任方来说,就是要及时修复、减少“破窗”,做到尽快地恢复内河生态环境,给老百姓提供一个美丽洁净的生活环境;就监管责任方来说,就是不要做“旁观者”,要对内河进行责任分区、分片管理,做到责任分工到人、到位,齐心协力管理好内河环境;而对老百姓而言,则要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要有主人翁责任感,把内河看作是自己家的后花园,用爱心去呵护、用行动去维护,共同注入正能量的力量,搬走负能量的垃圾。
只有做到全民总动员,人人“以城为家、以河为荣”“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人人争当内河的“守护神”,我们的内河才能真正做到“水清、河畅、路通、景美”,我们榕城人民才有美好的环境与和谐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