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泉港区菜堂村调解员庄顺富:十年义务做调解

07.01.2015  13:12

  小木屋,铁架床,简易灶。

  近日,笔者来到泉州泉港区山腰街道菜堂村的“顺富路口”,调解员庄顺富的家就安在路旁,窗外是潺潺而过的小溪。

  说是“”,其实是一间自己搭盖的木屋,简陋而低矮。“我住在这里挺好,主要是乡亲们找我比较方便。”庄顺富说。

  庄顺富今年61岁,身体硬朗,是村民眼中的“公亲”。2004年,庄顺富从海南打拼回来,在老家盖起三层楼房。可以安逸生活的他却闲不住,总想着为乡亲们出点力,还义务为村里维护自来水管。一年后,办事公道、为人热心的他又受村干部之邀,义务帮忙从事调解工作。

  菜堂村村道入口,是附近两三个村庄的交界之处,当时属于“三不管”地带,周边都是农田,没有住户,治安不太好。庄顺富听说后,心里有了想法:刚好村道口有块自家的杂地,干脆动手盖一间木屋,搬到这里来,路人看到这里有光亮,自然心里就踏实了。而且,把这里作为调解点,也能更好地服务乡亲们。

  从此,庄顺富就很少回过自家楼房,就连年夜饭,一家10多口人也都是挤在这里吃。这一住,就是十年。“很多亲戚朋友都嘲笑我爸,说好好的三层楼房不住,跑到这里受罪。但看到我爸这样执着,我们都很支持他。”女儿庄凤凤说。

  上月初的一天早晨,刚下完地,村民郑宝珠就赶了过来。“他们用条石把路堵住了,这让我怎么耕作? 老庄,这次你要替我做主。”郑宝珠的言语间带着哭腔。

  放下手中的碗筷,庄顺富立即赶到现场查看。原来,郑宝珠去自家的一块地瓜田,途经邻居家的一条小田埂,由于两家不睦,邻居不让过。这一琐碎的纠纷,已经僵持一周多,事情虽小,但两边都不让步,争得面红耳赤,矛盾也逐渐升级。

  “想过日子,就不要闹,世代邻居莫要为小事伤和气。”庄顺富一家一家地谈心,找出事件背后的心结,终于化解了双方怨气。堵路石搬开了,两家握手言和。

  这已经不是郑宝珠第一次找庄顺富帮忙了。顺富人很好,处理事情很公道,大家有事都爱找他。自从庄顺富搬到村道口住后,这里的治安好转了,村民有事也都习惯往这里跑。渐渐地,这个原本不知名的村道口有了一个好记又温馨的名字——顺富路口。

  “顺富都是24小时待命,只要村民有事,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菜堂村村支书庄凤文说,这几年村里都是区里的综治先进村,这和庄顺富的付出分不开。

  十年来,经庄顺富调解的纠纷有500多起,成功率达99%。为提高调解水平,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自费买来法律书籍,每天还定时收看、收听电视、广播里的法制栏目。

  在多年的调解实践中,庄顺富摸索出一套“七步工作法”,先要安抚当事人的情绪,接着耐心倾听其诉求,再向另一方了解情况,进而找出矛盾的焦点,自己到实地查看,作出客观的判断,最后有的放矢地进行调解。“往往一个流程下来,我两三天都得忙个不停,既费脚力也费脑力,是个苦力活。”庄顺富说,自己上门调解总会带些钱,遇到需要用钱的地方,都是先垫出去,保证矛盾尽快化解。

  去年底,山腰街道综治办把庄顺富聘为菜堂村的专职调解员,每月有几百元的补贴。“钱不多,村里需要我一天,我就坚持一天。”庄顺富说,“人要懂得感恩。我要尽己所能来回报社会,为乡亲们出一分力,做一点事。”(福建日报记者 庄国辉)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