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座谈会释放哪些政策信号
11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听取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李克强说,“十三五”规划的核心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我们面临着世界经济短期难以走出低迷、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多重挑战,必须上下同欲,切实把新的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各项工作中,着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中高速增长;着力加快产业升级,缩短新旧动能转换期,提高质量效益,推动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当前中国经济复苏比较虚弱。今年三季度,GDP同比增6.9%,10月份经济数据表现依然难言乐观:除消费稍显稳中有升的乐观态势外,其他10月宏观数据欠佳——前10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10.2%,较前值的10.3%有小幅回落,再度刷新十五年来最低增速;10月进出口数据继续“双降”,出口和进口分别下降3.6%和16%,10月出口先导指数下滑至32.8显示外贸形势继续不妙;10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继续回落,达5.6%,比9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发电量的降幅也较上个月有所扩大,10月发电量445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2%,降幅较上个月的3.1%扩大。
此外,价格指数同样难言乐观:10月CPI同比上涨1.3%,不及预期(9月为1.6%);10月PPI下跌5.9%,为连续第44个月下滑。由此说明当前中国需求疲弱和产能过剩的压力,未来一段时间工业生产领域的通缩压力可能加大。
正因如此,国务院第一时间召开座谈会,及时分析形势、精准摸清问题、科学部署对策、强化落实措施,以此推动经济行稳致远。需要指出的是,此次座谈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邀请的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来自宏观经济、金融、外贸等领域和机械、服装、电子、钢铁、流通等行业。这表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实体经济的发展都是重中之重。
中国当前的经济状况使得市场和社会各界对宏观政策寄予了很高期望。李克强在此次座谈会上指出,要发挥财政、货币、产业、价格等政策的作用,注重定向调控、相机调控,打好组合拳,找准平衡点,强化逆周期调节,稳定市场预期。用好积极财政政策空间,合理加大减税力度,扩大有效投资。创新货币政策工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以导向更突出的产业政策、更严格的标准和监管促进产业升级。
李克强的讲话已透露出未来政策走向。在笔者看来,财政政策上,“扩大发债+结构性减税”的政策搭配值得期待;货币政策上,低通胀率的情况使得继续降息降准的几率上升。不过,正如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所言,央行货币政策是否变化,取决于央行的中间目标,即M2增长率是否在12%左右,中央银行一直盯着这个中间目标在调控。这说明央行一直坚持中性货币政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在调节基础货币供应,而不是为了刺激经济而在放松或收紧货币政策。
央行最近对于通缩背景下的货币宽松政策的理性看法值得肯定。央行发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和判断后部署未来政策思路时,提出“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防止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总需求的惯性下滑”后,接着还首次提出“不能过度放水、妨碍市场的有效出清”,这种新提法释放的信号耐人寻味。诚然,过度的宽松政策能够给经济增长带来实际益处的不多,强化原有缺陷和问题的情况倒是不少。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结构缺陷没有解决的条件下搞的任何量化宽松,都是对缺陷的错误放大。
当前,货币政策要对中国经济稳增长作出更大贡献,但不能再局限于不断释放流动性,当务之急是改变金融资源错配的格局,从系统上来解决资金沉淀的问题,提高流动性的利用效率。政府仍需通过放松相应监管限制和大力发展国内资本市场等扶持中小企业。
作者:沈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