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让社会更和谐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七五”普法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通知指出,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4月18日 新华社)
法律要发挥其规范约束作用,需要全社会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公民对法律有了信仰,就会自觉做到守法、用法,一切依法办事。而开展普法教育是让公民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对法律信仰的前提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之一。
法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一个拥有良好法律素质和正确法制观念社会,必定也是一个运转有序、文明和谐的社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坚持依法治国确定为必须遵循的原则,提出了法治建设的目标任务。这对于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社会活动和人民内部矛盾呈现新特点,各类群体性事件多发,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新课题、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大力开展普法教育,才能要充分调动广大公民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法、懂法、用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当前,我们开展的“七五”普法,要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宣传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部署,还要突出学习宣传宪法,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提高全社会的宪法意识。特别是在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情况下,还必须把推进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准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我们有理由相信,开展富有成效的普法教育,必将使更多的公民树立民主法制观念,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减少因为不懂法律而造成的悲剧发生。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依法表达诉求,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合法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为社会带来稳定,为和谐注入活力,从而确保全党全国上下始终不渝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泉州市丰泽区委文明办洪春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