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普惠金融论坛召开 专家学者议企业社会责任

15.06.2016  03:07

  人民网福州6月14日电(黄丹妮)什么是普惠金融?国内的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经验可以汲取?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13日举行的2016两岸普惠金融论坛上,来自海峡两岸的金融专家和企业代表等齐聚福州,就普惠金融的发展商机及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深入探讨。

  “普惠金融概念出现的时间不长,但意义重大。”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李焰分析,当前国内的金融结构和金融服务供求失衡,“就像一座金字塔,金融机构多是为塔尖上的大企业服务,越往塔基下的‘弱势群体’得到的金融服务就越少。然而,有关数据显示,在国内,中小企业为社会提供的资源占市场总额的2/3,但他们获得的金融资金占比却只有1/3,这是不公平的。

  李焰指出,普惠金融的出现就是为了填补这块空白,缩小两极分化的差距,金融机构应该牢牢抓住这“金字塔底层的商机”。“中国的普惠金融发展历经三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的扶贫金融到21世纪初的微型金融,再到现在的普惠金融,目前已进入快行线发展轨道。”李焰认为,随着支付宝、微信转账等支付方式的出现,中国的数字化普惠金融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只要我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教育,在国际普惠金融发展队伍中,完全可以实现“弯道超车”的效果。

  台湾辅仁大学社会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周宗颖则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了题为《普惠金融——社会企业观点》的演讲,“早在2000年,台湾有家银行进行了一次营销尝试,鼓励大学毕业生办信用卡。虽然循环利率只有17%,但十几年过去了,这些人到中年的毕业生有的至今还是卡奴。这些‘小钱’真的对他们有利吗?我们应该怎样避险?我要说的普惠金融当然不是这种个体,而是社会企业的概念。

  周宗颖强调,社会企业的关键词就是合作。“打个比方,如果工人磨1根绣花针要1天的时间,如果将磨针的步骤拆解开来进行规模化生产,请20个工人一起做,那么1天内就可以生产出成倍的绣花针。即便承诺工人每生产1根针就送1根作为奖励,厂商还是营利的。”周宗颖表示,金融的意义就是促成分工合作,普惠金融不是公益慈善,其最终还是推动经济发展。

  论坛上,福建海峡银行发布了首份社会责任报告,金融机构代表也纷纷对普惠金融的社会责任展开探讨。“社会责任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获利,更可实现可持续发展乃至推动人类进步。因此,将社会责任纳入工作实践已成为企业的共识。”福建海峡银行董事长苏素华表示,未来将继续坚持差异化发展、特色化经营和专业化服务,坚持“市民金融、特色金融、两岸金融”的特色定位,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助力福建普惠金融发展,彰显企业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