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晒嫁妆晒公益:福建泉州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掠影
新华社福州1月4日电题:不晒嫁妆晒公益:福建泉州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掠影
新华社记者刘娟
“再使风俗淳。”这是杜甫对理想社会的期待,也是福建泉州多年的城市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凭借好政策和“爱拼敢赢”的秉性,创造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奇迹。随着事业的成功,腰包的充实,“泉州老板”比排场、比阔气,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现象也曾是此间的一大“景致”。
近年来,泉州针对不良习俗打响了“攻坚战”,不仅告别了“黄金新娘”“豪华葬礼”等不良习气,更形成了“不晒嫁妆晒公益”“厚养薄葬尽孝道”等向善之风,这座千年“海丝”古城的文明新风正汇聚成发展的正能量。
破陋俗:“关键少数”做表率
“富二代”“美女CEO”“泉州新娘”……不少人一听到石狮女孩林伊莎的背景,脑海里不免浮上这些标签。然而,林伊莎的婚礼简朴,最“亮眼”的是大屏幕上写有夫妇二人姓名的承诺书——“嫁妆莫炫,婚姻无价”,伴随这份承诺书的是10万元捐款。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笔大额捐款,都是从简办婚礼省下来的。”林伊莎说,这笔善款捐赠给了当地一家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小学,作为“爱心图书馆”的启动资金。
林伊莎的做法并不是特例。她所在的石狮市青年商会的其他企业家成员有不少都采取了相同的做法。
在推动移风易俗过程中,泉州市注重发挥各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机关党员干部、乡贤、企业家等“关键少数”的表率作用。早在2014年,泉州市就出台《泉州市厉行节约文明举办婚丧喜庆事宜的暂行规定》,率先对党员干部及其子女婚嫁行为进行约束,以标杆作用全面引领清新淳朴的社会风气。
在“榜样”的带动下,许多家境小康的普通民众也加入了做善举的行列,纷纷节约下办仪式的钱,用以支持社会福利事业。
泉州石狮市郑厝村的村民们“你2000,我3000”地自发将省下来的经费捐到了村里的“幸福食堂”,全村所有7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在食堂免费吃饭。
树新风:“村规民约”促良俗
泉州泉港区山腰街道荷池社区老党员郑老出殡的那一天,现场安安静静。
没有追悼会的喇叭喧哗,也没有吵吵嚷嚷的大排场,送殡队伍前面稻草编制的引路“草龙”也被一炷“大香”替代了。
“我们社区推行丧事简化,用这种替代方式已经好多年了,‘大香’都是社区免费提供的。”荷池社区老年协会会长钟意兴说,“对于逝者遗物,我们也统一集中压缩处理,不再采用以往焚烧的方式了。这样更加环保,大家都很支持。”
去年8月,该社区成立了移风易俗领导小组,组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一致表决通过了《社区移风易俗村规民约》,把婚丧喜事的宴请桌数人数量化具体化,如,操办喜庆酒席不超过25桌,丧事礼金不超过100元……
“‘村规民约’消除了社区群众‘想变又不愿出头,盼改又不敢主动’的面子情节,为大家省下不少人情费。”钟意兴说。
“以海为家,安详和美。”这是泉州石狮市民近年口耳相传的词语,指的是日益风行的集体海葬。2016年,石狮市锦尚镇奈厝前村更是完成了国内最大规模的集体海葬。
“活着没事,死是死不起的。”村民张超过说,“以往村里流行丧事厚办,前后20几天下来,穷的人家家底都被掏空了。”
随着该村新“村规民约”的实施,“厚养薄葬”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海葬寄哀思等“魂归自然”等方式正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接受。
显成效:古城新风暖人心
2017年的重阳节,一场“洗脚礼”直播温暖了网友,视频中几个中年男子一边给父母洗脚一边抹着眼泪……
这场直播的地点发生在泉州山区——泉港区界山镇东张村。在该村文化宫广场上,24幅“新二十四孝”油画作品格外引人注目。“我们希望借这些形式,继承和发扬先辈的好家风,让文明新风成为村里主流,潜移默化进村民们的心里。”村支书陈志成说。
在浓厚的“孝”文化氛围的积极引导下,东张村每年都能评出40户“好儿女”“好媳妇”“好邻居”,家家户户和睦相处的景象感动了不少到访的外来人,曾有游客撰“东张人家近桃源”一文,感叹此地的好风气。
在沿海经济强县晋江,文明新风从儿童教育阶段就开始“播种”。“孝道文化教育读本”被列入13000名小学生的教学计划。每到节日,“家训馆里讲家风”也成为晋江家长们颇为重视的一堂家庭课。
“移风易俗是一场积极的文化变革,只有靠文化的滋养和浸润,才能坚守和持久。”泉州市鲤城区委文明办主任连洁说,“泉州作为千年‘海丝’古城,有许多传统文化,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移风易俗,咱们老百姓才是最大受益者。”泉州市委文明办副主任吕宝贝说,“2016年以来,泉州简办红白喜事节约下来用于捐赠的资金达4.9亿元,不仅完善了社会福利事业,还潜移默化地把很多村民从酒桌、牌局转移到了球场、图书馆,泉州的优序良俗渐成风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