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讲稿”之争说明了什么
安徽安庆书记虞爱华手拿一张废弃日历纸做讲稿,一些网友看见后,将图片转发到网上,纷纷点赞,称其肯定是自己写的稿,是勤俭节约好榜样。但仅隔一日后,网友便扒出其身后主席台上放置的,是每瓶35元的高档矿泉水;近日安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则发官方微博称,矿泉水系企业为宣传免费提供。
短短几日之内,舆论就出现了反转。出现如此戏剧的一幕,倒不是因为网友都是态度善变的人,原因在于大家知道的信息都只是一鳞半爪,据此得出的评价难免失真。一张废弃日历纸讲稿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可能只是他随意,或者情急,当然也可能就是勤俭;矿泉水高档并不天然等于腐败,但企业免费提供也可以构成奢靡之风。总之,零碎的信息不能反映真实问题。
虞爱华是怎样的官员,我们不清楚,这要实事求是。勤俭也好,奢腐也好,他的同僚比外界知道得多,相信组织内部也有制度化考核与评价。在外界,一个官员所展示的一言一行,往往修饰充分,中规中矩,没有太多信息含量。当然,人们通常也会风闻当地某些官员的所作所为,形成民间的评价,但这往往只是一种地下状态,人们口耳相传,不足以形成公众舆论。有时候,一个官员成为新闻人物,产生了话题性,人们对他深度挖掘,可能评价才会更充分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官员的社会评价有难度,真实客观评价远远不是靠一张纸、一瓶水做推论这么简单。
评价一个官员,这是一种民主需要,也是一种社会需求。虞爱华为任一方,地方治理做得怎样,当地民众当然有想法,要反映到官员评价中。但现实往往是,最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发言权反而相对较少,官员的社会评价更多超出治理范围,譬如直接出现于网络中,关注点较少地方利益问题,甚至网友眼中的勤政榜样,可能在当地人们眼中是反面典型。人肉、扒粪,网友动用的手段不可谓少,一些官员被迫置身舆论前台,肇始因素往往是一张日历纸,一只手表,一句语录,共同点是新奇感,能触发网友好奇心。如果叫安庆市民评价虞爱华,他们可能又根本不会关心这样一张废弃日历纸。
当初的称赞,以及后来的讥评,与其说是一种评价,毋宁说是一种情境想象。一张日历纸讲稿的确与众不同,它太不常见,有点让人感觉意外,似乎大有文章可做。也许在某些人眼里看来,官员公开场合的表现有违常理,有点不拘一格,必定有过人之处,这其实是把想象当成了信息,把期待变成了评价。很多时候,社会对官员的评价注重眼球效果,这也是因为没有充分的信息能让人们深入官员内在的品性。
对官员的评价,组织系统内部自有严格的程序和标准,和社会评价和网络评价有很大不同,但这并不是说对官员只有组织评价就够了。官员在地方任职,地方发展和民生等诸多大计维系于他,地方社会需要也必然要对他有所评价,这种评价应该是衡量一名官员的重要标准。但如果社会评价很难真实公开全面地展开,这种评价就无法成为标准,甚至是盲人摸象,令人啼笑皆非。
社会如何对官员展开评价,这仍然是一个新问题,摆脱对官员的情境想象,深入其政治品性道德中,则需要更充分、更对称的信息。
【责任编辑:林少斌】【值班编辑:林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