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新生代诗人相聚海峡诗会话“乡愁”
中新社福建分社-福建新闻网报道
福建新闻网福州5月24日电 (林春茵)曾经,余光中的一张船票打湿了两岸无数离人的“乡愁”。50年后,36岁的台湾诗人杨佳娴被大陆诗人雷平阳的“乡愁”打动,“这不再是余光中的乡愁,这是我们的乡愁,我们同样用汉语写作,即便生活经验迥异,情感却并不觉得隔阂。”
24日,由中国作家协会港澳台办公室、福建省文联主办的2014两岸青年诗歌创作座谈会暨海峡诗会在福州举办,25位两岸“60后”、“70后”、“80后”(即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者)青年诗人诗话人生。“乡愁”并不是此次诗会的主题,却在两岸诗人诗歌创作经验的叠加中成为主要话题。
大陆诗人雷平阳用充满云南口音的普通话,为两岸诗人介绍了他的故乡云南昭通欧家营和他的诗歌创作后,激起了众多台湾诗人的共鸣。台湾创世纪诗杂志编委古月认为,随着城市文明进步的消失,故乡自然原貌对两岸新生代诗人而言,“是一种共同的隐忧”。
古月说,台湾当下诗歌的乡愁是乡土性的乡愁,与余光中民族文化上的乡愁有所区别,她作为“外省二代”随父入迁台湾,对余光中的乡愁有切身体会。如今,两岸开放交往,交通便捷拉近了距离,乡愁才渐渐得偿,“我喜欢这样的诗,感受这样的情怀。”
在“60后”陈克华、“70后”杨佳娴等两位台湾诗人看来,尽管雷平阳诗作《杀狗的过程》“是非常陌生的乡村生活经验”,也是“同一种乡愁,表达没办法跟都市进步主义对抗的、当下的乡愁。”
以科幻、身体、性和禅为创作主题的陈克华说,两岸诗歌因地理分隔和历史断裂呈现不同的创作样貌,但因文字相同、文学根源相同,“我们会好奇而且被大陆的文学创作吸引,这是一部分乡愁的召唤,是基于文化上同根同源却各自表达的关心。”
“或者说,这是母语的乡愁。”大陆《诗刊》副主编李少君回顾与余光中的交流说道,余光中曾非常推崇西方现代诗歌,但越往西方学习,心灵感受越回到故乡,“让他产生巨大影响的,恰是与母语、故乡的结合。”
李少君说,我们都在倡导回到文化复兴的时代,但回到传统要经过巨大的重新的穿越,要站在一个非常高的宏观的世界性的角度,“台湾诗人曾达到过这样的高度,用现代性的手法写出了个人最古老最深刻的感受,像乡愁这么一种感情。”
“海峡诗会”活动迄今已举行了11届,先后邀请了余光中、洛夫、席慕蓉、郑愁予等逾50位华文诗人、作家与会,被誉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品牌”。本次活动在福州、武夷山两地举行,旨在推动两岸诗歌创作,增进同世代诗人的相互了解;为促进“诗歌进校园”,还将进行诗人创作谈、诗歌朗诵会、诗歌创作、“三坊七巷”与“朱子文化”采风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