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大力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 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

25.04.2018  22:17

  22日至24日,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行,由省文化厅负责的“海上丝绸之路及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展览亮相峰会,呈现福建数字文化建设成果。其中,数字非遗体验板块吸引了不少参观者。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在新媒体语境下,我省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非遗数字化保护是采用数字化的采集、储存、处理、展示、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新的方式加以保存,新的需求加以利用。我省有高度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省文化厅相应建设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开展数字化工程,加固非遗保护。利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自2015年至今,我省完成了20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采集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客家土楼、妈祖信俗、福州评话、南音等类目共计3000余条影像和文字资料,并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数据库采集相关数据,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

  ——通过“互联网+科技+非遗”的手段,以“听得见的非遗”“带得走的非遗”“学得来的非遗”三种简单、贴近生活的数字化方式,展示非遗、讲好非遗故事。

  听得到的非遗,即对非遗项目进行声音采集。现在,我省已将南音、闽剧、梨园戏等40项非遗项目建设声音数据平台,使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或关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公众微信号,读者只要发送想了解的项目名称,便可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倾听非遗项目介绍及传承人的口述或表演。

  带得走的非遗,即通过扫描AR(增强现实技术)卡片、AR电子书,将非遗展品三维立体地呈现在手机上,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欣赏非遗精品、了解非遗故事。目前,已经完成的AR非遗项目包括:南音、妈祖信俗、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寿山石雕、惠安木雕技艺、福建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等。

  学得来的非遗,即以VR(虚拟现实技术)全景为基本形式,沉浸式、立体化地展示非遗项目。人们只需要戴上VR眼镜,便可置身在传承人的工作室中体验非遗,跟着学习非遗的技艺。记者了解到,已完成制作的“农民漆画”VR,是农民画和漆画两个非遗项目的数字化结合。初学者通过VR视频的教学,可通过操控手柄来体验制作一幅农民漆画的全过程。(记者 李珂)

溯源聚力 扬帆未来
——写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闭幕之际   2政府
媒体聚焦峰会传播福建福州好声音
  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昨日圆满闭幕。政府
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成果丰硕
  为期3天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24日在福州落幕,政府
有特色有实效有影响 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取丰硕成果
  为期3天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24日在福州落幕,福建新闻
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成果丰硕
       为期3天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