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文化如何迁徙到台:河洛文化入闽 光复后移民
台湾文化是怎样从大陆迁徙过去的?台湾世新大学教授教授王晓波近日在北京的台胞社团论坛上,分享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河洛文化南下
台湾闽南人自称“河洛人”,所言又称“河洛话”。何谓“河洛”,虽然《周易·系辞上传》云:“河出图,洛出书”,但根据历史记录,“河洛”连用为一词始自《史记》。 (1)“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封禅书》)
(2)“河雒(洛)之间,人便思之。”(《郑世家》) (3)“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自序》) “三代”是指夏商周,其间形成了夏民族和文化。“图”是八卦图,“书”是《易》,本是卜筮之书,是为夏文化之始。所以,“河洛”乃是夏民族和文化的发祥之地。 至“永嘉之乱”,“海内崩裂,河洛萧条”(《晋书·恒温传》);“河洛丘墟,函夏萧条”(《晋书·孙楚传》)。河洛人开始南下入闽。
唐宋时期的文化迁徙
除了“永嘉之乱”外,唐高宗时(676-678),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123官吏,3600步卒戍闽。政卒,元光继之,平定潮州之乱,而置漳州府,后人感其德而尊元光为“开漳圣王”。
唐昭宗时(889-904),王潮、王审知兄弟,为福州威武军节度使。潮殁,审知率其部,后受封为闽王,唐亡,仍奉唐正朔,称“大唐江山”,简称“唐山”至今。
宋末,蒙古铁骑南下,宋王室避居福建,而有漳州赵家楼。后人来台,多居彰化。
南宋朱熹福建讲学,晋江、漳、泉子弟多朱熹门人,蔚然成为“闽学”。朱熹编注《四书》,而成为宋后中国学术思想主流。郑成功、陈永华皆“闽学”中人,来台开科举、设学校。“闽学”来台,而为海上中华。
光复后的大移民
日据下,“去中国化”,惟恪于台人反抗,公学校仍维持每周二小时的“汉文”课程,且亦有报纸的中文版,直至1936年,小林跻造的“皇民化”政策为止。其间响应中国大陆新文化运动,而有台湾新文学,是全球殖民地人民唯一以自己语言写作的殖民地文学,唯最后遭“皇民化”扼杀。
1945年,台湾光复后,又再“中国化”,尤其是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带来大陆各省同胞,是为历史上最大一次的大陆移民。
(据王晓波教授讲话稿整理)
【责任编辑:刘必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