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科学家率先敲开第三代宫颈癌疫苗研制大门
12月25日, 《科技日报》 头版报眼 “最新发现与创新” 栏目刊发题为 “我科学家率先敲开第三代宫颈癌疫苗研制大门” 的消息,报道 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夏宁邵 教授课题组在第三代宫颈癌疫苗研制方面的最新成果。
报道说,“厦门大学夏宁邵团队采用新兴的结构疫苗学方法,获得了只需要七种类病毒颗粒就能覆盖二十种HPV病毒型别的第三代宫颈癌疫苗,为研制覆盖所有高危型别HPV的第三代宫颈癌疫苗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敲开了第三代宫颈癌疫苗研制大门。”
“最新发现与创新”栏目是该报的名牌栏目,主要报道我国科研和科技领域内的一些最新技术和前沿成果。近年来,该栏目多次聚焦我校相关科研成果。
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媒体的微信公众号,新华网、环球网、新浪网、光明网等网站转载了相关新闻。
相关链接
我科学家率先敲开第三代宫颈癌疫苗研制大门
2018年12月25日 星期二
科技日报厦门12月24日电 (柯怀鸿 记者谢开飞)
厦门大学夏宁邵团队采用新兴的结构疫苗学方法,获得了只需要七种类病毒颗粒就能覆盖二十种HPV病毒型别的第三代宫颈癌疫苗,为研制覆盖所有高危型别HPV的第三代宫颈癌疫苗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敲开了第三代宫颈癌疫苗研制大门。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上。
宫颈癌主要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提高宫颈癌疫苗预防效果的传统方式是增加HPV类病毒颗粒的种类,从而“一对一”地预防更多的HPV病毒型别。现有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宫颈癌疫苗,均使用类似于HPV天然病毒颗粒的“类病毒颗粒”作为疫苗抗原,其中九价疫苗可预防约90%的宫颈癌,但仍有与另外近10%宫颈癌相关的HPV型别没有得到覆盖。同时,如果按传统方式研制第三代宫颈癌疫苗,会面临疫苗接种剂量大、潜在副反应大、生产工艺难度大等问题。
夏宁邵研究团队采用了新兴的结构疫苗学方法,开展第三代宫颈癌疫苗设计。他们比较了HPV病毒颗粒的结构特征和病毒在进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发现亲缘关系较近的HPV病毒颗粒在结构上拥有共同的骨架和不同的外在细节形貌特征,进而通过结构设计使一种HPV类病毒颗粒同时具备了三种HPV病毒颗粒的外在细节形貌特征,获得了只需要七种类病毒颗粒就能覆盖二十种HPV病毒型别的第三代宫颈癌疫苗,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一种HPV类病毒颗粒具有同时保护三种HPV病毒型别的功能,在增加疫苗可预防病毒型别的同时,减少了疫苗抗原所需的类病毒颗粒的种类。
(载于12月25日《科技日报》头版“最新发现与创新”栏目,图源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厦门大学
来源:厦门大学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