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义务教育教材修订陆续完成 最新一批今秋投入使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近日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委员会会议上表示,要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要求,把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立德树人的切入点和基础工程。
语文教材不仅是母语文化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所以,语文教材的任何微小调整总是牵动人心。不论是之前“人教版教材的30多处错误”引发争议、“鲁迅退出语文教材”,还是最近“高考语文分值增加”“对民国教材的追捧”,都证明了语文学科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版本有很多,单纯地热捧或是批评,难免有所偏颇。
编写权放开后
教材版本百花齐放,仅初中就有8套教材
紧随时代的变化,语文教材也得到不断修订,2001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启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国家放开了教材的编写权,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开始实行“一纲多本”制,一改过去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多个出版社都可以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学校也开始选用不同的教材教学。
据了解,目前我国七至九年级(初中)实验教材有8套通过教育部审查,其出版者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正在使用的小学教材有人教版、语文S版、语文A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西师大版、湘教版等十多个版本。各地区也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使用,如山西省、辽宁省、浙江省等地区主要使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上海市主要使用上教版教材,福建省、湖南省、黑龙江省等地区则根据需要选择了多个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教材。
“一纲多本”制度保证了在国家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都能够覆盖的前提下,使各种版本的教材因地制宜,各尽其优。同时各个出版社也可以处于竞争的状态,相互借鉴,发现不足,推动教科书出版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表示,“一纲多本”的实施,在教材编写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无疑会大大提高教材研发人员的质量意识,有利于提高教材编写质量。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教材只有在统一基本要求、统一审定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多样化,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需要。
由中国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S版在我国的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湖南、湖北、河南、辽宁、山西、宁夏等11个省、自治区39个地市241个县的课改实验区推广使用十多年,效果明显,受到教材专家、各地教育部门、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好评。语文S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编辑李新说:“语文S版在编写时注重拼音、识字方面的基础教学,梯度适宜,十分适合二、三线城市的学生使用。”广东省韶关市田家炳中学的张迎新老师认为本套教材“难度适宜,有规律可循,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教学体系,更好地开展教学”。
改进空间仍很大
贴近生活有趣味性,循序渐进含阶梯性
语文出版社教材编写委员会副主任李守业说:“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和现实需求互相妥协的产物,我们的教材在多次修订后依旧不够理想,改革和进步空间仍然很大。”语文教材的修订是一个需要非常慎重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增加或者删去某些篇目。
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实施“一纲多本”制,在丰富中小学阶段教学的同时也弱化了课标与教材的系统设计,不同学段教学衔接不够连贯。河南省郑州市某重点初中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王老师表示,“目前我们使用的人教版初中教材存在着内容编排难度深浅不一,比如在八年级上册引入了难度很大的议论文文体,但是在八年级下册没有承接内容,直到九年级才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语文教材编写缺少“梯度”。教材在编排时,每一学段、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课文、知识点和练习的安排,没有严格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线索。
文以载道,语文学习不仅是为了识字读书,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明理。但是,现在的语文教材议论性、思辨性的选文较少。而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直奔“应试”的主题,侧重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忽略了语文思维在生活中的运用。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语文教材主要是以音、字、词、句、篇章这样的固态文本呈现,趣味性相对不足。近些年来,大家对民国语文教材的热捧是不是也从一定角度上反映了语文教材的不足?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语文教材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样定性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以看出,语文教材要在教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得到思想文化的修养。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此次修订工作中担任该出版社教材编写委员会主任,他说:“我们修订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了质疑单元,选入了当代作家《换个角度看问题》一文,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辨能力。”他认为,学生的品质道德、理想信念、价值观的树立和培养都应该融入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在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用能力的同时,还肩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
语文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在语文教材中有所体现。从事语文教学将近20年的北京市朝阳实验小学教师王新宇说:“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主要按照情感体系编排单元,选文注重人文性,多为经典名篇,文质兼美。在传统美德、革命精神、民主法治等方面都有安排,学生在学习中能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现在,大家经常抱怨部分国人素质低,有效的改变办法之一就是读书明理。北京大学中文系曾做过一次调查,发现中国人读书的峰值阶段是初中二年级,之后读书率就一路下滑。语文的工具性是教我们认字阅读,而多读书是提升国民素质、提升中国软实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温儒敏说,语文教材可以培育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打好阅读基础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的魅力去更深刻地领悟生活。语文教材只是打开这个世界的一把钥匙,通过广博的阅读,他们对话古今中西那些鲜活的人物,与其中一些灵魂产生强烈的共鸣,并自然而然地思慕和反省。在读书的过程中,生命和自然的奥义向他们层层敞开。
贵州省遵义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潘泽远认为,语文教材按文体组织单元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如果进一步既按文体、又以主题或话题组织单元,把读写听说与综合学习内容加以优化整合,语文教学可以更具综合性。
国外教材编排时普遍比较重视栏目设计、版式设计、语言表达、教材插图、内容组织的趣味性,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思想也非常清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易于教师把握和处理。“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以识字课为主,识字卡、儿歌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好办法,如果课后能增加一些具体的情景活动,比如游戏、绘画、表演等,可以更好地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北京市朝阳实验小学计时光老师说。
王旭明认为,教材修订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文要更具思想性和前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