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切莫顾此失彼 劳动教育不能少
“三分钟到!”裁判员宣告比赛结束,小杨挑战失败。他根本没心情理会,退到场外继续钻研鞋带的穿法。只是,下一轮比赛都结束了,他还是没能把鞋带穿好。近日,在杭州采荷中学新生军训现场,初一新生们比赛系鞋带。原本以为,对于10多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件很简单事。谁知,竟然有三成学生不会。不少孩子竟主动提着鞋子找老师求助,真是让人大跌眼镜。(8月28日钱江晚报)
劳动乃立身之本。然而,在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观念作用下,家长高度重视学业、轻视对孩子劳动技能的培养,很多事情一旦与升学、高分产生冲突,便必须无条件为升学、高分让路。与此同时,担当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任之一的学校,在一味追求升学率、保障学生安全学习的指标与压力下,劳动教育课程更是形同虚设。如此种种劳动教育的缺失,导致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本该生活独立的年纪却生活难以自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在劳动教育中家庭教育应该起到重要作用。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业教育是好事更是幸事。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学业成绩,而轻视甚至放弃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那就有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造就“高分低能儿”。
“一粥一饭,当思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劳动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教孩子学会劳动技能,更是教孩子在劳动中感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过程,让孩子从心底油然而生地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感恩劳动、崇尚劳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妨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周末、暑假,让孩子共同参与做家务,如,整理衣柜、打扫房间、煮饭炒菜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学会基本生活技能,减轻家长的家务负担,还能让孩子对父母的辛苦感同身受,增进父母子女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对其未来的职业与家庭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与此同时,还能让孩子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及生活习惯,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巨婴画面从此翻篇。
劳动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教育,脱离劳动教育的教育极易造就出一个又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生。“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如果我们的青少年连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技能都掌握不了,更谈何伟大复兴?
学校作为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角色,不应对放在最后一位的“劳”视而不见或是应付了之,而是应该把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之中,组织学生定期开展自我服务劳动,如参加教室清洁、养护校园花草等,培养学生服务集体、关心集体的意识。此外,学校应强化壮大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劳动教育家校合作、根据自身条件建立劳动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强化学生劳动安全教育,为学生集体购买相应的保险,解除家长、学校的后顾之忧。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因痛心祖国饱受侵略、惨遭蹂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新时代的青少年们不但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更要为实现中国梦而学会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弘扬劳动精神,以劳动托起伟大中国梦。(厦门市文明办 张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