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2015年工作检查
福州:发展的“高大上”愿景
福州发展更上层楼,动力何在?——迈向“高大上”,是必由路径。记者跟随省委省政府工作检查组采访,已瞻望到这一推动福州经济转型升级的宏阔愿景。
“高”是指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去年才陆续投用的福州软件园五期项目,雄姿勃发,百度91、台湾芯片等优势企业已入驻。福州软件园管委会负责人介绍,高新技术企业虽然体量比不过制造业企业,但附加值、利润率、缴税率惊人。软件园五期正在“招商选资”,标准即是每平方米年纳税额要达到120元左右。以其3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计算,如果全部实现,税收总额无疑非常惊人。
“大”是指大项目、大企业、大集群。长乐恒申合纤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2014年,公司实现产值73亿多元,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突破百亿元。正是在恒申合纤、金纶高纤等“大块头”的带动下,长乐纺织化纤产业才在2013年一举迈入“千亿俱乐部”。去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氛围中,这一产业依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54.2亿元,继续勇立潮头。
“上”是指推动产业发展上档次、上规模。
福州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爆发力还未充分展现。不过,近年来,通过在市区引进万达、苏宁,建设海西现代金融中心,在市郊的闽侯引进奥特莱斯,打造南通商贸物流城等,福州现代服务业已风生水起。
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总投资300亿元的京东方8.5代液晶面板项目近日签约,落户福清融侨开发区,这一“大块头”将带动上下游优势企业跟进落地,与原有的冠捷、捷星显示等形成集聚效应。
更高起点再出发,知易行难。然而,只要铆住“高大上”,且行且进,不愁登高望远时。(段金柱)
厦门:大胆闯 大胆试 自主改
工商、税务、质检的“三证三号”合并为一,被称为商事制度改革最硬的“骨头”。
于是,一项持续创新的登记制度改革,吸引了省委省政府工作检查组的关注。
20日下午,在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综合服务大厅,相关负责人介绍,3月26日,厦门片区采取新的编号规则,将企业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证号和税务登记证号“三号”合并为“一号”。按不同方式读取新的证照编号,就可获得商事、税务、组织机构登记的信息。在此基础上,5月4日,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暨“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在3个片区正式试点实施。
一个小改变,啃下硬“骨头”。
在“一照一码”登记制度下,企业按“一口受理、一表申报、并联审批”的模式申请设立,原须先后到各审批部门“串联审批”的流程,被改造为“并联审批”。办事企业和群众在“一口受理”窗口交全材料,3个工作日内便能办结。
体制机制的创新,推动了部门联动、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办事效率得到提高。
诸如此类的创新,还在不断推出。比如,关检启用“一站式”查验场,为企业节省成本与时间。
站在服务大厅,望着市场监管、税务、质监等20个单位一字排开的80个办事窗口,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少一道审批,企业就少几番折腾;多一项服务,企业能得到更多便利。
自贸试验区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而是改革创新的高地。如何实现更好地改革?关键要抓好时间节点,持续推进方向明确、已有成效的改革,尽快突破认识未能统一、面临问题的探索,协调解决那些依靠“单兵推进”难以解决的综合性问题。(林世雄 潘抒捷)
漳州:踏上转型升级的关键节拍
20日,省委省政府工作检查组在漳州检查了4个生产性项目。记者发现,“增资扩产”、“龙头培育”、“集约用地”等是这些项目的共性关键词。
当前经济形势下,生产型企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普遍关注点。为此,漳州制定实施“龙头促进计划”。
要抓好“龙头”,引进和培育是两个基本方式。
百威英博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投资漳州后已步入第三期建设。龙文区趁势而上,打造“百亿食品饮料基地”,仅引进的3家龙头项目达产后产值就达130亿元。龙头对产业的带动力直接显现。
位于漳浦县的一帆重工,是引进后在本地逐步培育起来的一家船舶制造企业。这家企业不仅成为厦门船舶重工等一流船企的铁杆合作伙伴,还挺进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实现总产值保持每年两位数增长。
旗滨玻璃项目投资东山数年后即在国内主板上市。项目达产后,将实现200万吨新型玻璃和环保玻璃的产能,为东山延伸打造预计总投资1 50亿元的玻璃与新材料产业园,推动产业链延伸奠定基础。
既是龙头,就有龙头的“范儿”,具体体现在生产设备、产能、集约用地、创新能力、环保等方面。如,百威英博雪津啤酒项目重金投建的冷凝水回收等环保设施令人赞叹;一帆重工创新开发海上风电设备,“吃透”了省里对风电的布局要求;旗滨玻璃转型生产太阳能玻璃、绿色环保玻璃等等。
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离不开有效的政府推手。要将企业发展、地方发展融入全省发展大局中,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才真正踏上转型升级的关键节拍。(雷光美)
三明:平台公正林改深化
作为我国南方重点林业县的将乐,拥有林地面积294万亩,林木蓄积量2200余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0%。林改后,随着产权关系的调整和明晰,林农的权益得到保护,但如何进一步深化林改,提高林农收益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散户林农对自有林地的管护缺乏足够的人力、资金投入,导致产权到户的一部分林地产出效益低下,而有扩大经营规模需求的经营主体,在林权流转上又缺乏相应的平台,信息不及时、透明。因而,在深入林改过程中,建立公正的平台,制定公平的规则,实现林业产品、产权的交易信息公开透明化是关键所在。
近年来,将乐制定出台林业生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依靠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打造“智慧林业”,建立林业生产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林权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以促进林业适度规模经营。
位于将乐万安镇金森公司的智慧林业技术服务中心,不仅可为森林防火、防盗、防病虫害等公共领域,提供林业信息咨询、技术传输、林业物流等电子商务服务,还可通过遥感技术的利用,对林地精确确权。将乐建立的林业生产电子信息服务网由林业部门全程监控,开展林权流转、林权抵押、政策咨询等服务,实现信息发布和共享。此外,将乐还设立林权收储中心,不仅开展森林资产收储管理,还对林业“不良资产”进行“兜底”,打消了银行的后顾之忧。
在政府监管下,通过市场化运作,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把林权流转给有意愿、有能力的经营主体,可促使资金等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由专业的公司经营,不仅可以提升林业效益,抗风险能力也大大增强。(陈亮)
泉州:三管齐下 助力跨越新发展
大风起天际,潮涌泉州湾。
5月12日,泉州湾大桥建成通车。该项目总投资69.23亿元,全长26.7公里,其中海上部分长12.45公里,是目前我省跨海第一长桥,在全国跨海大桥中排名第六。整座大桥跨越碧波荡漾的泉州湾,宏伟壮观,成为泉州又一个地标性建筑。以此为标志,泉州正式迈入环湾发展的时代。
泉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是泉州上下认真落实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三比一看”活动、推进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初以来,泉州市委、市政府以开展“比落地、比促销、比服务,看实效”活动为载体,加快建设“海丝”先行区,确保完成2015年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5%等一揽子发展指标,致力打造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现代化新泉州。
全力推项目,促经济稳速前进
近日,在恒安新型生活用品智能化生产基地,一条生产线上的几台数控机械正忙个不停,有条不紊地给新产品加工、包装、堆垛。“从加工到成品入库,整个过程几乎实现全自动,比以前少了3/4的工人,效率却提升了4倍。”恒安卫生用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龚秋阳说,该项目开工建设于2013年4月,不到2年时间,就在去年10月开始投产。能有这么快的效率,离不开政府对项目的大力支持。
恒安新型生活用品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是晋江企业品牌回归项目,其中,已经投产的一期部分将成为恒安最大的卫生用品生产基地;二期规划建设恒安加工园区、配套材料园区、物流园区和研发园区,涉及高分子、无纺布等主要原辅材料,将打造成中国最大的卫生用品生产基地和原辅材料集散中心。该项目总投资10亿美元,引进40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卫生用品高速生产线和自动包装设备,同时采用日本立体仓储设备和美国仓库管理系统,配备建设集团区域仓储中心和产品配送中心,全部建成后预计增加200亿港元产值。
在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项目的重要支撑作用不言而喻。项目带动投资,投资促进发展,项目建设的力度和进度,无疑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长度和高度。为此,泉州坚持不懈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针对大企业、龙头项目,泉州实施“一对一招商”“一企一策”分类制定实施个性化、订单式的招商促进方案,用真心、细心、耐心打动客商、招来项目。去年,泉州精心组织参加省“6·18”、民企对接会、“9·8”等活动的同时,突出上门招商、产业链招商,开展了粤港澳、江浙沪和泉惠石化园区等专场招商活动,共签约项目389个、总投资4200亿元,成功引进了中化乙烯、富德新型能源化工、莲花汽车等一批投资超百亿元的重特大项目。
据了解,泉州2015年在建重点项目340个,总投资额627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额938亿元。为了推动竣工项目加快投产,在建项目加快进度,前期项目加快开工,招商项目加快落地,泉州实行“一线工作法”,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带头深入重点项目,开展现场办公。针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泉州市按照用地类、融资类、审批类等专项进行分类梳理,集中专题并研究解决。
对重大项目,泉州不断完善协调调度会制度,由常务副市长每月主持召开一次,市长每季度主持召开一次,实行“月嫂式”服务,推动审批提速,落实要素保障,及时排忧解难。同时,对纳入管理的重大项目实行滚动管理机制,强化项目动态管理;对已协调调度的项目建立严格的督查制度和通报制度,调度会的运行情况跟年终相关考评紧密挂钩。
从3月30日起,泉州市委、市政府开展“促进项目落地、帮扶企业发展”活动,党政领导分赴挂钩联系的县(市、区),研究、协调和推动解决相关企业、相关项目的问题。“目前,通过抓项目、比项目、干项目,夯实发展后劲,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泉州市市长郑新聪表示,当前要继续把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落地。
全方位促销,打开市场新局面
泉州传统制造业发达,现有制鞋、纺织服装、食品、建筑建材、机械装备等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以及一批数百亿产业集群,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泉州传统产业产能普遍过剩,为此,泉州瞄准国内外市场,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全面拓宽营销渠道。
对于国内市场,泉州继续深入实施“万家企业手拉手行动”,组织参加“闽货华夏行”,启动“泉州产品中国行”,由政府带着企业到各地搞“团销”,从建筑建材行业开始,逐步推广到其他行业;同时,引导泉州产品组团到省外设立展销网点,支持进入中石化、中石油加油站销售,提高在两大集团全国加油站市场占有率。对于国际市场,泉州继续深化38场“泉州品牌境外行”系列展销活动,重点开展18场“泉州品牌海丝行”活动;推进境外商品城等经贸合作园区建设,支持波兰新达商品城、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中国(福建)商品城等项目建设,鼓励企业赴东欧、俄罗斯、中东、印尼、老挝、柬埔寨等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实施一系列促进消费、优化通关环境、加快出口退税的有效举措。
面对风起云涌的电子商务,泉州顺势而为,各个产业、企业纷纷从线下走到线上,加快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以互联网载体创新商业模式,把市场的触角延伸到更远、更广的地方,增强应对经济新常态下不利局面的能力,实现逆势而上。
“必须加快创新商业模式,运用‘互联网+’的力量,加快推广电商等新的营销业态,畅通销售渠道,拓展市场蓝海,带动泉州产业转型升级。”郑新聪说,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商的推广应用,去年出台《关于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进一步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十条措施的通知》,设立电子商务专项资金,每年开展电子商务高峰论坛、电子商务在行动、电子商务精细化培训等项目。同时,先后建成丰泽领SHOW天地电子商务产业基地、石狮(海西)电子商务园、安溪弘桥智谷等10个电商园区(基地),已投入使用的电商园区总面积近4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千家,成为推动电商发展的有力载体。
泉州电商起步早、发展快、效果显著,目前有超过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涉足电子商务,其中品尚电商以及八马、特步、安踏等品牌企业纷纷探索推进O2O和C2B等变革,主动拥抱互联网,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今年1-4月,泉州企业网上销售近500亿元,同比增长35.8%,其中,76家纳入限额以上统计的电商企业完成零售额同比增长149.5%。眼下,泉州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网商发展指数百强中位居第16名,居福建省首位,2014年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保姆式服务,营造创业创新氛围
当经济发展进入新旧动力转换的阶段,新增长点如何才能破茧而出?这就需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政府必须加快转变职能,持续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扫清障碍,释放经济的无限活力。
今年3月26日,泉州公布了市级“权力清单”,包括47个部门的4060项行政权力,精简2906项、精简率达41.7%,6月底前将编制完成权力运行流程图,同时抓好对上衔接和对下交接。参照“属地管理”做法,此次清单保留市级行使2059项,实行属地管理2001项。“政府施政要做到企业有所呼,政府必有所应。政府权力需为民所用,用权而不越权。”郑新聪告诉记者,当前泉州突出抓好“三张清单”建设,这意味着由基层管理更方便有效的权力事项大量下移,群众和企业办事不用动辄再往市里跑。
据了解,今年,泉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将继续深化审批流程改革,按照原则上审批时间不得超过法定时限的35%、审批环节不得超过5个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压缩改造流程时限,同时推进“互联网+”模式,实现八成事务网上平台办理。同时,泉州还全面推进实施工商登记改革,将营业执照办理时间从原来的15天缩短至2天,并探索实施证照合一登记制。
不久前,作为“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试点,泉州发布了“泉州制造2025”。“泉州制造2025”紧扣本土产业需求,许多升级路径取材于调研中发现的泉企创新案例,并专门开出智能制造、定制化规模生产等药方,体现了行业发展的最前沿思维。未来10年内,泉州将以智能制造、提升质量与品牌、服务型制造等三方面为主攻方向,为“泉州制造2025”提供智能支持、质量保障和服务配套,建设世界知名的制造研发和生产基地,力争跻身中国制造业综合水平10强城市。
当前,泉州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上,创新发展尤为关键。去年以来,泉州开展了“企业全方位创新、政府全方位服务”行动,全面聚焦“创新导向”,整合市县两级13亿元专项扶持资金,集中扶持400家重点企业,推动奖励资金兑现前移,重点支持产业组织创新、产业龙头引领、企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品牌(市场)创新和金融服务创新。同时,泉州在全省率先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启动了百个示范项目和百家示范企业。全市参与“数控一代”示范工程的企业达到140家,实施研发项目117项,带动相关研发费用投入达10亿元。郑新聪表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至关重要。目前,泉州正在大力推进中科院泉州装备所建设,引进设立了中国工程院国家数控泉州分中心、华中科大泉州智能制造研究院等高端创新服务平台。
在经济新常态下,泉州提出“精准应对”的理念,即因地因时施策,什么行业特殊、什么问题突出,政银企等就共同出手及时来解决什么问题。“从行政服务、推动投资、增产增效、技术创新、拓展市场、落实资金、金融支持、税费优惠、用地保障、用工保障等10个方面入手,打好政策组合拳。”郑新聪说,在新形势下,泉州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更需要依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此,泉州将不遗余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刘益清 林剑波)
龙岩“项目会战年”活动有序推进
记者昨日从龙岩市发改委获悉,今年初以来,龙岩认真贯彻省委“三比一看”活动部署,积极开展“项目会战年”活动,着力打好项目在建、开工、竣工三大攻坚战,加大重点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谋划和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示范作用显著的产业、交通、城建、民生等项目,全市项目工作健康有序推进。
项目对接方面,龙岩加大与央企、军工企业对接力度,1-4月,23个产业项目签订合同。同时,新对接民企项目109个,完成任务数的95.6%;总投资422亿元,完成任务数的99.8%;新开工项目34个,完成任务数的44.7%。外企项目对接新批企业5个,其中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4个,完成任务数的26.7%;合同外资11646万美元,完成任务数的23.3%。
今年初以来,龙岩提出要形成机械、有色金属、烟草和能源精化产业“四大天王”,纺织、建材、光电新材料、不锈钢及特钢、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旅游及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八大金刚”的产业发展格局。根据龙岩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项目会战年”活动的实施意见》,2015年全市实施“四大天王、八大金刚”产业重特大项目41个,总投资1819.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0.4亿元。1-4月,实际完成投资26.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26.5%。在此基础上,完成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52.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43.6%;社会事业重大项目投资4.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7.8%;中心城市城建设施项目投资6.0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31.6%。
重点项目是项目工作的“牛鼻子”。1-4月,龙岩261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8.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36.7%,同比增加45.1亿元、增长31.4%。其中164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0.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41.7%;“四大天王、八大金刚”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01.4亿元,占全市重点项目投资的53.7%;实现开工项目38个,建成或部分建成项目4个。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呈现各县(市、区)投资进度趋于平衡、开竣工项目有序推进、“四大天王、八大金刚”产业项目投资支撑作用凸显、“2014-2018年”重大投资项目中的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等喜人态势。(记者 黄如飞 通讯员 黄俊 陈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