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泉州古城复兴路
中新社福建分社-福建新闻网报道
福建新闻网泉州12月29日电 题:“探秘”泉州古城复兴路
作者 廖静
住在福建泉州蟳埔渔村70多岁的黄老太,每天清晨依旧穿戴着传统服装,坐在街角卖鱼。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与时俱进的这群蟳埔渔女就已纷纷跨上摩托车,转变为精明能干的现代女老板。
泉州古城的发展也是如此。这里骑楼林立、戏曲遍地,但古色古香之间车水马龙,现代商铺、酒店随处可见,这就是如今的泉州古城区。漫步在千年古西街内,在一片“古早味”(闽南人用来形容古旧的味道的一个词)袭来之时,也可以感受到现代文明的痕迹。
时光推移,每一个泉州人脑海中都有一幅关于古城模样的画面。28日,“泉州学研究与古城复兴”学术研讨会在泉州举行,上百名学者专家共聚一堂,“探秘”泉州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复兴与未来,也一同见证《泉州学研究与古城复兴》新书发行。
“我们既在保护历史,也在开创历史。”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长陈庆宗告诉记者,既要“留文留魂留乡愁”,也要“见人见物见生活”,在泉州古城建设过程中,要让传统街区、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现代文明接轨,让古城的的生命力得到完整的留存和持续的释放。
“老城区是闽南文化的载体。”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主任何振良表示,首先“管理”好老城区的文物,如动态监测、加强民间保护力量等方式,同时他还提出,要懂得“分类管理”,包括绝对保护、风貌保护、控制保护等三种。
泉州师范学院副院长林华东则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也是泉州古城璀璨文化之一。他建议,多办论坛以挖掘泉州的“海丝”内涵,也可以开展民间外交,传播中华文化,凝聚侨胞、侨亲、侨商的力量。
来自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的梁春光说,可以利用好分散的泉州各处的华侨民居,其中不少民居正处于古城片区之内,因此可以把一些名人民居开辟为纪念馆,串成旅游路线。
近年来,伴随着首个“东亚文化之都”称号花落泉州,以及“海丝”系列论坛、“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等活动的相继举行,泉州古城复兴已取得一些成果。陈庆宗透露,目前泉州已经可以独自以“泉州古城”项目申请“世遗”。
不久前新发布的《“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设发展规划(2015—2020年)》也提到,要对开元寺片区、文庙片区、天后宫片区以及中山路,整体开发利用,以西街东片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配套文化休闲创意产业,打造“城市会客厅”和精神文化花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