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在延续:父辈捐资派米20多年 兄弟延续
10.04.2015 10:07
本文来源: 文明
清明节,年过六旬的傅贤达和傅贤荣两兄弟从香港回到老家丰州桃源村,继承父辈乐善好施的美德,为家乡捐资派发大米。
1929年,两兄弟的父亲傅三多19岁,迫于生计,离开家乡,漂洋过海去菲律宾打工。1975年后,傅三多经常回到家乡,有时候一年好几趟,而且待的时间也越来越久。每次回来,看到谁有困难,需要帮助,他都很爽快地帮忙。村里很多公益活动总是少不了他的身影。
上世纪80年代,桃源村有条“宅仔尾”路,坑坑洼洼,一下雨就没法走路。“傅三多回乡的时候,有个村民把情况告诉他,第二天,他就决定出钱修路。”桃源村老人协会会长傅炳煌说。1985年,傅三多到华源小学,看到学生桌椅已经多次修补、破旧不堪,黑板也是坑坑洼洼。“这样的教学环境,学生怎么上课?”回到菲律宾后,傅三多立即与在印尼的华侨一起,发动在外乡贤筹集了30多万元,成立了华源小学校董会,为学生更换300套桌椅,并将剩下的钱用于学校的奖教奖学。“这么多年来,傅三多一家为村里捐了上百万元。钱可以估算,但爱心却无法衡量。”傅炳煌对此十分感动。
“父亲不仅仅是思念家乡,也想为家乡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父母一直坚持每年为村里的老人和困难户派发大米。父亲过世后,母亲接过这个爱心棒,继续为村里做公益活动,直到2014年去世。”傅贤达说。
“我们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但是只要我们还有能力,乡亲谁有困难,我们都会继承乐善好施的家风,尽可能提供帮助。”傅贤荣说,他们每年仍会给村民派发大米,给村老人协会捐资1万元,用于帮助贫困户。“我们也希望将来子孙可以继续传承下去。”(吴明丽)
本文来源: 文明
10.04.2015 10:07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传承诗词文化,坚定青年文化自信
不久前,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