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非遗保护和文化扶贫多赢桥梁
为筹备将于今年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的“非遗购物节”,目前,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拼多多、美团、快手等网络平台正紧锣密鼓地“上新”和“搭建”,一些消费者已入手了心仪的非遗产品。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有关负责人认为,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共同支持地方建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扶持非遗技艺和生产,打通了文化扶贫的“最后一公里”。(6月3月《光明日报》)
300年的同仁堂、167年的布鞋内联升、142年的全聚德烤鸭、133年的茶庄吴裕泰等百年老字号……无论是引入电商平台、解决非遗产品销售难题、有效扩大消费和对接供销的“非遗购物节”,还是各大电商品牌联合出手,让我们感受到了非遗在文化扶贫中的力量;同时,又通过“非遗购物节”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保护,不仅仅在于传承,更在于阐发其最大化的多元价值。
非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对于非遗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的运用,不能只让它们躺在“故纸堆”,或者安放在博物馆、文化馆等地方,只有将他们保护中的故事,制作成文创产品的可爱模样,更多的展示出来,对推进文化扶贫,才更有底气。尤其是像吴裕泰、稻香村、五芳斋、全聚德、狗不理、同仁堂、内联升等老字号,只有多将老字号背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通过“非遗购物节”这样的渠道展示出来,才能让非遗传承更好与百姓衣食住行紧密相连,同时与当下的消费接轨,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办好“非遗购物节”实现非遗保护和文化扶贫双赢,需要电商平台积极而为。就如2019年,老字号淘宝直播销售额同比暴涨800%,“80后”和“90后”成为消费主力。这一生动的数据说明,一方面,老字号对接了新消费,另一方面,非遗技艺也有了新传人。不少贫困地区的非遗产品也借助电商平台,“一屏一键”一步进入现代消费“主战场”。非遗产品不仅成为了电商平台的“新宠”,更成为扶贫找到了新抓手,为就业致富找到了新门路。
我国的非遗品种繁多,涉及的门类也广泛,让非遗更好绽放在时代,需要一个通道。当非遗遇上电商,哪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非遗,就再也不是“羞羞答答”,从幕后走到前台,走上“云端”,从小众到大众,从深闺到市场,被广大消费者亲近和欣赏。让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的非遗,更好地融入生活。
因此,办好“非遗购物节”,为非遗传承与文化战贫架起了桥梁。各地非遗传人、文化部门,当充分利用各大电商平台,在传承人和消费者之间搭建桥梁,才能助力非遗传承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实现非遗保护和文化扶贫的多赢局面。(福州文明办 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