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扒手刚抵厦门就有民警“接机” 哀叹:不敢来了

31.10.2017  09:38
反扒队员(中)在公交车上将嫌疑人抓获。 - 新浪
▲民警陈桂辉(中)跟辅警黄玲玲(右)在分析案情。 - 新浪
来源: n.sinaimg.cn

  精准锁定

  能从模糊的监控视频中,准确辨认出嫌疑人的体貌特征

  技术研判

  变被动为主动,提前锁定嫌疑人,提前预警,打击更有力度

反扒队员(中)在公交车上将嫌疑人抓获。 ▲民警陈桂辉(中)跟辅警黄玲玲(右)在分析案情。

  混进人群,好像有人跟踪;钻进小卖铺,好像也被人盯梢;就连上厕所排个队,感觉背后也被几双目光牢牢注视……最终,这个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准备趁演唱会狠“”一笔的扒手只好叹了口气,带着破碎的“美梦”,离开了厦门。

  近日,记者从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分局拿到最新数据:今年截至目前,分局共接报车扒等刑事警情511起,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78.1%。其中,零警情天数再破纪录,达到111天。

  本报曾从背后机制,解密过警方是如何一步步挤压扒手生存空间。这次,记者走进公共交通分局指挥情报中心,实地带您看看扒手作案前是如何被反扒队员早早盯上的,作案后又是如何被研判人员迅速精准锁定的。

  文/图 本报记者 王玉婷

  记者 林施赟

  通讯员/厦公公交宣

  [精准打击]

  以前是大海捞针

  现在可提前锁定

  “以前抓扒手,被动且盲目,就像大海捞针。现在,有了技术研判,变被动为主动,打击更精确了。”陈桂辉告诉记者,不光是抓捕又快又准,其实,有的嫌疑人还没来厦门,就已经被盯上。

  本月21日、22日,几场演唱会在岛内外举行。20日,分局通过预警,发现几名前科累累的扒窃人员,正从北京 、南京、成都、福州等地向厦门“挺进”。“估计都是想在演唱会现场,趁乱捞一笔。”陈桂辉说,为了压控警情,研判人员及时掌握到几名扒手的信息,第一时间发送给一线反扒队员。

  果然,21日,一到厦门,其中一名可疑人员肖某就直奔集美嘉庚体育馆,反扒队员和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五大队一起迅速出动,摸清其行动轨迹后,在人群中找到了四处寻找下手机会的肖某。不管肖某走到哪,队员都时刻紧盯,就连去公共厕所排个队,都有队员守在肖某身后。随后,又陆续来了三个扒手,四人发现不好下手后,坐上BRT,想转移地点。谁知在蔡塘站,四人刚准备动手,还是被伏击在此的便衣队员控制住。

  被抓后,四人小声嘀咕,“厦门太严了,再也不敢来了。”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当时,几场演唱会现场和沿途公交站,均未接到扒窃警情。

  陈桂辉告诉记者,在扒窃前科库中,记录着全国所有前科人员信息,只要其中有人要来厦门,厦门警方就能提前接到高危预警。

  一次,扒手周某准备从成都来厦作案。及时掌握这一信息,周某还没登机,民警就早早守候在机场“接机”。周某一落地,直接傻了眼。“你来厦门如果干好事,我们欢迎;但要做一些违法行为,我们会紧紧盯着你。”民警对周某发出警告。一看厦门管控得这么严,没待多久,周某便悻悻离厦。

  “我们整合分局办案力量,形成‘研判—抓捕—审讯’的抓扒手‘流水线’,各环节完全无缝对接,”陈桂辉说道,“不断探索改进的精确化打击机制,将扒手的生存空间无限挤压。现在,好多扒手都不敢再来厦门了。

  [“毒眼”民警]

  十秒画面要看一分钟

  一帧帧还原行动轨迹

  “这事放在以前,不管你什么时候来,绝对能现场‘碰’到一起正在接报的案件,”在公共交通分局刑侦大队反扒中队长陈桂辉带领下,记者走进指挥情报中心,“可现在,好几天都接不到一起案件了。”陈桂辉边说边让黄玲玲调出最近一起案件的资料。

  坐在中心里屋最里面一张桌子前的就是黄玲玲,她是受害人报警后,警方开展侦查工作的第一环,也是破案的关键。她被大家称作“毒眼玲玲”,她要做的,就是迅速查看监控,从茫茫人海中,精准锁定嫌疑人。

  黄玲玲点开10月10日晚一起案件的监控资料,记者看到,面前的画面几乎漆黑一片,甚至看不清人形。黄玲玲指了指画面右上角一个黑影,“看,就是他,准备在乘客上车前,用挤车门的方式动手。

  黄玲玲暂停视频,用鼠标点击的方式,一帧帧将画面动给记者看。通过一幅幅画面的慢放,记者才依稀看到,一团黑影在暗中动了动手臂。这个嫌疑人的锁定,黄玲玲用了半天时间,锁定嫌疑人后,不出一天,盗窃手机的嫌疑人就落了网。

  “你是怎么从像打了马赛克一样的画面中锁定这个人的?”看到记者难以置信的表情,黄玲玲说,“我先找的不是他,而是被他偷走手机的杨女士。

  黄玲玲解释,当天晚上快10点,警方接到杨女士报警,称在海沧阳光照明公交站乘坐一辆公交车时,发现放在裤子后口袋的手机被扒。黄玲玲立即回访杨女士,当问清其当天手拿快递、穿着破洞裤、上车后坐在车厢右侧靠近后门处这些关键信息后,开始一帧帧看监控,一点点后倒,还原其行动轨迹。

  原本10秒的画面,黄玲玲要看一分多钟。就这样,反反复复,看了十几遍,终于在上车时昏暗的监控中,锁定嫌疑男子。

  在黄玲玲的“毒眼”中,嫌疑人的特征都被提炼、放大,“每个人的眉形唇形、颧骨的位置、耳朵的轮廓差别都很大,”黄玲玲说,看监控四年,她盯人越来越准,“有时候光看走路姿势,就知道是不是前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