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戏曲艺术要通过一流演出把观带回到剧场

08.11.2014  15:4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这席话,让戏曲界深感振奋。

采访中,戏曲界专家都提到了一个现象:随着文化形式越来越多样,随着电影电视网络各类文化媒介的冲击,戏曲在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边缘。专家们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亟需通过更多一流的剧目,一流的表演,把观众带回剧场,真实感受到中国传统经典表演艺术的魅力。

戏曲传统之美,理应好好珍惜

传统之美,是戏曲的最大魅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当下的戏曲舞台上出现了背弃传统的现象。

大制作的风气令人担忧。戏曲走了这么一大圈,本质还是看人和戏。大制作一定是锦上添花吗?更何况戏曲市场还不是太好,大制作能收回成本吗?我们为什么排戏?是奔着票房?奔着观众?奔着人才培养?奔着剧种传承?”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直言不讳。在她看来,以投资额作为衡量戏曲作品的标准,不仅不能凸现出戏曲本身的特点,反而是一种浪费。谷好好告诉记者,年底上昆要进京演出一台《牡丹亭》,考量再三,还是决定选择一种朴素的呈现方式,回归一桌二椅,以昆曲本身的艺术特色、彰显上昆几代演员的优势为主。“传承好,保留好,发展好,这是戏曲人在当下最重要的使命。

上海京剧院余派老生、国家一级演员王珮瑜对此也有同感。她说,一味追求创新剧目,会导致资源浪费,结果是一次性投入,一锤子买卖。今天,就整个行业而言,普遍存在重视创新剧目、轻视传统剧目的倾向。“如果只唱老戏就难以受到关注,如何能守住传统戏的阵地呢?这对演员和院团来说是很大的困扰。”她呼吁从机制着手,扭转这股风气。

编剧是提升原创力的第一关

一流的创作离不开优秀的编剧。关于这一点,国家一级编剧、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有发言权。近年来,京剧《成败萧何》、沪剧《挑山女人》、越剧《双飞翼》等戏曲舞台上一批广受好评的作品都由她担任编剧。在她看来,当前戏曲界普遍存在原创力薄弱的问题。

提升戏曲原创力,需要加强对青年编剧的培养力度。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眼下比较常见的是针对基础知识的短期培训,这还远远不够。编剧要获得快速成长的机会,更重要的还是通过实践。然而面对戏曲市场边缘化的现状,无论是院团还是角儿,在好不容易有了排新戏的机会时,都希望能够和大牌编剧合作来保证吸引力,不敢把剧本交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编剧。李莉提出自己的设想:“在这种情况下,编剧的培养,能否借鉴演员传帮带的做法?毕竟戏曲创作和小说影视等创作不一样,牵涉到对剧种的了解熟悉,成熟编剧的带教,有助于缩短这一过程。

一线编剧同样面临如何提升原创力的问题。李莉认为,很多时候,技巧成熟并不意味着能够创作出观众喜欢的作品,还需要在作品的思想立意和开掘角度上,在如何结合时代写出好作品上花更大的功夫。

要坚毅且智慧地传承戏曲

今天的戏曲,需要坚毅且智慧地传承,这是许多戏曲工作者的共识。

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说,戏曲需要力戒因市场困顿而导致焦虑躁动、轻视艺术本体、随波逐流的现象。上海京剧院计划精心挑选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深入社区、校园和边远地区,用“解读”结合演出的方式,普及推广传统经典的人文内涵与艺术价值;明年还将推出“保留剧目演出制度”和“经典剧目展演”两大演出机制,通过制度化的演出平台,让更多优秀作品成为市民的精神食粮。

上海昆剧团也计划用3年时间,挖掘整理《牡丹亭》、《长生殿》、《十五贯》等10台经典剧目,传承演出100出折子戏。谷好好说:“我们不是简单地把老师的戏学一遍,而是和老师们共同商议,在传承的基础上做一些小的修改,让经典剧目以一种新的面貌展现在当代人面前。戏以人传,以戏育人,以戏推人。这一定是戏曲院团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我们的生存之道。”(记者 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