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君能追武穆,西湖明月共千秋

11.08.2014  04:39
   
        南宋末年莆籍民族英雄陈文龙,在元军攻破宋都临安(今杭州)虏宋帝、宗室等北去后,会同文天祥、张世杰、等在 福州 拥立益王赵昰为帝,以福州为行都,继续进行抗元救国斗争。他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并多次受命平定 漳州 等地叛乱,才干卓越,力挽危局。
        1276年年底,元军入闽,长驱直下,端宗由海路南逃 泉州 ,再转广东潮州。陈文龙奉命退守其家乡兴化军(今 莆田 ),“毁家纾难”,募兵万人顽强抗击。他在兴化城头高树“身为宋臣”、“死为宋鬼”两面大旗,并两次斩杀劝降来使,激励士气,屡创强敌,坚守孤城数月。后来部将叛变,城破兵败,他自杀未遂被俘,绝食拒降,被押送至福州。途经福州沙合桥(今福州台江小桥)时,他写了一首给儿子的诗《寄仲子》,写道:“须信累臣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表现了他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元将唆都劝降无望,从海路将他押送杭州。陈文龙兴化兵败后一直绝食,在杭州西湖拜谒岳飞庙后,当晚殉国,时年46岁,葬在西湖北山葛岭南坡智果寺附近  。宋端宗闻讯,诏赠陈文龙为太师,谥忠肃,赐庙号“昭忠”。陈文龙的母亲病重未随行,被囚在福州尼寺里,闻他死讯后,拒不服药而死。而他的弟弟、弟媳早在兴化城破时,就双双自杀殉国。族叔陈瓒后来募兵复仇,攻入兴化城擒杀叛徒后,坚守孤城,杀敌千余,城破拒降被车裂而死。有宋一代,如此满门忠烈,毁家纾国,世所罕见。
        陈文龙墓地周边,树木森茂,据《大清一统志》等书记载,相传陈文龙“绝食死,葬之。次日,墓即生竹,竹俱有刺,人不能登,众谓忠义所致。”许多人把它与岳坟“松不北枝”相提并论。感于陈文龙的忠义,历代都有仰慕他的人前来墓地拜祭。明正德三年(1508年),大理寺评事徐元稔奏请墓前建祠,为“昭忠祠”。天启三年(1623年),杭州知府李烨然请按院准许修祠葺墓,额题“节义文章”,还另立一祠奉祀陈文龙的母亲,额题“母子全忠”。据《两浙防护录》载,杭州茅家埠还另建一祠纪念陈文龙。
        清代太平天国时期,因战火祸及,墓祠皆荒废,但杭州士人另在仁和学堂立土谷祠(土地庙),把陈文龙奉为土地神祭拜。据清末民初著名诗人、藏书家丁立中等撰《武林掌故丛编》记载,他和一批名士在光绪已丑年(1889年)任教杭州府学和仁和学堂等学校,每月朔望(初一、十五)前一天都要结伴一起祭扫土谷祠,“无敢怠忽”。他们还趁官方维修府学和仁和学堂时,借机将祠庙维修一新,并在祠前凿方池筑一亭,请名家俞樾题额:“凤凰池上亭”。仁和学堂教谕叶希迪也题联祠庙:“生为状元,死拒至元,忍教半壁倾亡,誓与文山完正气;昔游太学,今主县学,不枉一场交代,梦同武穆证前因。”歌颂陈文龙堪比文天祥的凛然正气,并为自己能为敬仰的英雄奉献心意做点事感到欣慰。光绪癸巳年(1893年)丁立中通过幸存的墓碑线索,找寻到智果寺旁已荒废的陈文龙墓地,请其父丁丙等一起筹资重修了陈文龙墓,并请俞樾写了《重修陈忠肃公墓记》。限于资金不足,葛岭、茅家埠的祠庙无法修复,士人孙康侯担心湮没,专门采辑墓祠资料,印制墓录保存,以备重修之用。丁立中在光绪乙未年(1895年)清明节,祭拜陈文龙后,专门撰写了《陈忠肃公墓录跋》记载了这些事情,表露了清末爱国士人对陈文龙的敬仰之情。
        民国初年,陈文龙墓地和祠庙地基被智果寺侵占,墓地也被圈入寺内,重归荒废。民国十六年(1927年)陈文龙的莆藉乡人来杭发起重修,引发了与智果寺的诉讼,索回了墓地和陈文龙祠庙的地基地,于1929年重修了陈文龙墓。墓身为甑形,青砖砌就,周边块石和三合土混合,类同于 福建 闽侯荆溪的宋丞相李纲墓的宋墓风格,用料考究,古朴庄严。莆藉清代最后一名进士、翰林编修张琴呕心沥血写出了后来广为传扬的墓联:“南宋两状元,理宗丙寅科,度宗戊辰科,十余年,甲第联镳,千古文章标节义;西湖三忠肃,前者岳少保,后身于少保,一抔土,松楸相望,双辉日月照乾坤。”前联把陈文龙与文天祥两位状元宰相连起,后联把陈文龙与岳飞、于谦三位同埋在杭州西湖边的民族英雄并列,气度非凡。张琴请了同科的探花湖南才子、书法家商愆鎏书写此联,并请同科进士、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谭延闿题写了陈文龙墓碑。
解放后,陈文龙墓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文革前墓地周边被民居占地包围,殊难寻找,结果在文革中逃过一劫,成为西湖一带未受破坏的极个别古墓之一。如今,经过杭州西湖北山文化街区保护工程,陈文龙墓地得到高规格的重修并对外开放,成为人们瞻仰这位民族英雄的精神圣地。
 
(李林洲,邮址:350004    福州市台江长汀里9号裕轩苑  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