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姓八代三状元

11.08.2014  04:34

  唐代 莆田 的科举正处在起步阶段,当时正是莆田的学子求学问、求仕进的风气逐渐兴起的时期,但仍有不少可观的业绩。诸如林披一门九刺史,人称“九牧林”;黄璞、黄蟾二兄弟先后中进士,同官校书郎,人称“大小校书”,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道。

  这其中还有一个诏赐状元徐寅,更为唐代莆田的科举画上了最精彩的一笔。

  徐寅是入莆徐姓初祖徐务的第四代孙,字昭梦。年青的时候,就嗜好读书,天天跑到附近山上寺庙,闭门力学。终于融会贯通,提笔为文,而文章立就;即兴赋诗,而佳句天成,他特别擅长作赋。写赋是唐代文人的一种专长,也是一种能力。大家都以赋比试文才的高下。而黄滔特别精于此道,他才思敏捷,又博古通今,往往有独特的见解。所以,他所作的赋总是高人一筹,洋洋洒洒,精言警句,珠玑满目,因此名声大起。

  唐乾宁元年(894)由郡路举荐,徐寅首次上京参加礼部考试。当时,出了一个试题叫“止戈为武”。徐寅遍举古今史家,轻车熟路,一根蜡烛刚刚点完(当时没有时钟),他的《止戈为武》已经拟就。

  这篇从“”字的形体结构上探究“制敌”之道,认为仓颉当年把“”字和“”字合为一体,用意十分深刻。“止戈”就是“焉用其戈”,即不要打战,徐寅赞扬了仓颉造字十分“明允”、“中肯”。进而水到渠成提出了“临戎制敌,胜不在乎干戈”的鲜明主张。结果,通过对比,指出了“止戈”的美好图景,可以使“文物重新,妖氛自弭”。

  主考官礼部侍郎李择看完他的赋,十分赏识,认为他的赋文意新奇,见解全新,引喻警譬,将他列为进士第四名。

  徐寅在京城期间,写下了大量的赋,如《御沟水赋》、《白衣入翰林赋》、《勾践献西施赋》、《斩蛇剑赋》、《过骊山赋》等,不下数十篇,大作煌煌,佳句横陈,其中有不少哲理警句,令人回味无穷。徐寅成了唐季赋家的高手。

  中了进士后,他的文名传遍京都。尤其是他的那篇《人生几何赋》,更是脸炙人口。自流传之日起,不独京师吏民争相传抄,就是中原、江浙之地也纷纷传诵,以为《人生几何赋》是当世上乘之极品,以至长安城“纸价高三日”!不久,这篇赋又不胫而走,很快流传到了渤海国等国,那些赶时髦的民众,读到他的赋,都人人叹赏,佩服得五体投地。家家都把徐寅的赋当作珍宝,广为收藏!唐昭宗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大悦,特别下诏赐他状元,并授给秘书省正字的官职。

  徐寅成为了徐姓入莆后的第一个状元。

  到了宋朝,徐务的八代孙徐奭,又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殿试进士第一,状元及第。徐奭的七世祖徐玖,是徐务的次子,唐末从莆田迁居建阳。

  徐奭,字武卿,中状元后,授苏州通判。天禧二年入朝任著作郎,直集贤院,后因事贬洪州。数年后升两浙转运使。

  太湖是浙北最重要的灌溉水源。此时,因年久失修,湖边堤坝溃决严重。每到春夏之际,雨水连日,太湖周边的数十万计的农田就顷刻化为一片泽国。尤其是七八月间海里发大潮,海潮倒灌,洪水又暴涨,二害并加,老百姓深受其害。

  朝廷诏命徐奭协助江淮制置使赵董重修太湖水利。徐奭受命后,积极调动石匠民工,把积水导入海中,又在沿湖沿海广筑堤坝,总长近百里,彻底解除了太湖周边积年水患。

  水患解除之后,他又调集民工,开垦长年被积水淹没的荒地,共得公田数十万亩。每年可得粗粮几十万石,徐奭因此得到朝廷褒奖。后来因功升任礼部郎中,知制诰。天圣八年(1030)进封翰林院学士。

  宋熙宁九年(1076),徐务的十一代孙徐锐、徐铎兄弟二人双双得中同榜进士,而徐铎名列榜首,状元及第!

  徐铎,字振文,别号星潭,莆田延寿人。历任给事中、直学士院,受命编写元祐各位大臣的事状,升通议大夫、礼部侍郎。后来宋徽宗即位,他二度被贬被弹劾。崇宁初,又升任礼部尚书兼大学士等职,最后晋封太师吴国公。

  从徐寅到徐铎,前后八代人中,三人先后中状元,这在莆田科举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就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少见的。        (黄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