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争路争对了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桃溪镇田雁村
大年初二,我到舅舅家做客。那里曾经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名是“田雁村”,但人们都叫它“田坎下”,客家话的意思是“很小很闭塞的地方”。记得小时候去舅舅家,在205省道边下车后还要步行三四里的土路。下车的地方没有名字,因为省道里程桩是“629”,久而久之司机和乘客就称之“二九公里”。
如今,改造一新的205省道穿村而过,我乘车从县城出发,不到40分钟就到了大表哥的家门口。据说,现在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或创业,百来户的小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洋楼。春节期间,停在小洋楼旁的全国各地牌照的小汽车格外惹眼。酒过三巡,担任过村支书的大表哥感慨地对我说:“田坎下有现在的面貌,还要归功于当年争路争对了。”
原来,上世纪90年代205省道实施改造的时候有两种线位方案,一种是沿着老线路降坡取直,另一种是改道田雁村。据说前一种方案因为要挖掉一座“风水岭”而遭到沿线村民反对,后一种方案却得到了田雁村村民的支持。“我们村刚开始意见也不一致。”大表哥回忆说,当时村民们主要有两大顾虑,一是修建公路要占用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农田,二是修建公路要拆掉村里一座历史悠久的土地庙。
大表哥说,那段时间村委会经常晚上组织村民开会,讨论修建公路的利弊,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不久,田雁村村民就形成了“争路”的共识:只要修建公路,占用的农田不需要补偿;只要修建公路,土地庙可以“让路”。大表哥还告诉我,当时村民们还主动给勘察测量队工作人员送茶送饭。“他们工作顺心了,对我们村争取这条路也很有帮助。”大表哥笑着说。
路通了,田雁村村民出行方便了,致富思路也开阔了。原来,村民们基本上农时种粮,闲时打猎,住着瓦房,维持温饱。近年来,村里的中青年都外出打工挣钱,有的掌握了技术,有的积累了资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创业。村民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村里的小学修葺一新,老年活动中心也建起来了。据说,去年村里还成立了慈善协会,成立大会现场就募集了70多万元的慈善基金。
站在三层小洋楼的楼顶,大表哥指着远处的琉璃瓦房顶告诉我,原来的土地庙已经“搬迁”到那个山坳里,庙门正对着公路,夏天不少村民会去那里纳凉闲谈,不时还会聊起争路的往事。大表哥很专业地总结说:“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没路不富。”目前,田雁村正在进行新村规划,村民们盘算着争取再建一条公路,届时将形成D字形的环村公路。
(记者:刘兴增)
Get the Flash Player to see this 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