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县张坊村 算“生态账”,建公益骨灰堂改风尚
连城县林坊乡张坊村有1600多人口,除主要姓氏张姓外,还有江、黄、罗等姓氏。在闽西的不少客家地区,同族同姓才能葬在一起,可张坊村却改变这种观念,全村共用一个公益骨灰堂。占地400多平方米的公益骨灰堂,可存放至少2万个骨灰盒,不仅有效节约了土地资源,村民也从过去大操大办的丧事习俗中得到解脱,形成厚养薄葬的新风尚。
张坊村被省道204线直穿而过,一边是海峡光电产业园区,厂房林立;另一边则山峦重叠,树木葱郁。
2012年,连城县规划建设海峡光电产业园,该项目在张坊村需用地1300多亩,包含村里的几百座坟墓。当时,为避免村民随意迁坟,毁坏村里的生态公益林,村委会建议建一处公益性骨灰堂,集中供放骨灰盒。消息一出,立刻引来村民反对。
“很多村民说刨祖坟是对祖先的不敬,大家的坟墓迁在一起,会影响风水家运。”村支部书记张世辉说,“为扭转村民观念,村干部带着村民代表到外地学习参观,又和村民协商讨论,召开宗族会议,跟村民算‘生态账’:一口坟直接占地需要四五平方米,再加上道路等附属设施,占地至少10平方米。几百座坟墓就是几千平方米,村里就西边这片山林,长此以往,子孙后代还能拥有这片绿色吗?”
历时几个月,最后全村达成一致,同意建公益骨灰堂。
骨灰堂建设地点由村里公益理事会组织人员挑选,让各个房族代表都参与到骨灰堂建设,如何设计、用工用料等,全部通过公益理事会。张坊村公益骨灰堂建设资金100多万元,工业园区出资20万元,民政部门奖励5万元,其余资金全部由村里自筹,村民不用出资。为了方便大家祭扫,村里还专门硬化一条近500米长的水泥路。
2012年骨灰堂建起后,村里征地范围内的490多座坟墓都迁入这里。村里有人过世,骨灰全部移放在此,无需再占用林地、荒地。村民存放骨灰盒,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村里没有人再为自己家族建骨灰堂了。
据了解,当地历来就有厚葬的传统,虽然县里2004年就启动农村殡葬改革,实行遗体火化。不过,村民们依然习惯亲人火化后带棺下葬。
村民老张告诉记者,以往丧事大操大办,基本上要10天左右,每天帮办的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四五十人,人力财力全浪费到讲排场、好面子上。“一个葬礼至少要花四五万元。不久前,我母亲去世,我将其骨灰盒存放在公益骨灰堂里,包括火化、当日出殡费用也就几千元。现在大家都这样做,一下子感觉压力小了很多。”
“以前上坟都烧很多纸,现在村民到骨灰堂都是拿些水果、点心祭祀,最多也是象征性地烧点纸钱表示一下。”老张告诉记者,“现在村民都意识到厚养薄葬才是真正的孝顺。它不仅让逝者安息,也让生者安心。”
“张坊村建公益骨灰堂,推行文明殡葬,实现了骨灰安葬由‘入土’到‘入室’的转变,这种做法很好。”林坊乡党委书记罗晓波说,“除张坊村外,林坊乡还有陂桥、上寨、林联等村正在建设村级公益骨灰堂,另有李丰、横坑、塘丘等村级骨灰堂已在去年投入使用。”(福建日报 程枝文 通讯员黄水林 陈析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