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赢:耐住多少寂寞 就能发出多少光芒
中国气象报记者 孙楠
了解和守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是中国气象局遥感应用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兴赢18年来的奋斗目标。从2001年攻读大气化学博士学位,到2006年投身卫星气象事业,他致力于开拓卫星全球大气环境定量监测的前沿科技新领域。他的工作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大气气溶胶颗粒物、污染气体和温室气体的时空分布特性、区域输送、长期变化规律及其变化成因;促进人类对全球大气环境变化的认知,帮助政府有的放矢开展大气环境治理和碳排放控制。
如今,他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他身上有哪些故事,又将带着怎样的思索前行?让我们走近张兴赢。
关键时刻主动请缨,他说——
“因为多年来在大气环境研究领域的积累,在霾发生时,才能拨开云雾。”
2013年1月,雾霾横扫半个中国。如何客观描述雾霾,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时刻,张兴赢主动请缨。2001年到2006年博士求学五年间,从沙漠到城市,再到海上,他对我国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组成、来源、输送、转化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尽管当时,社会对这一“冷门”领域鲜为关注,但他从我国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敏锐地捕捉到,大气环境问题将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他拿到大气化学博士学位时,社会公众几乎没人知道PM2.5,他的研究领域在国内相当冷门。当时,中国气象局向他敞开了大门。从此,他在气象卫星探测大气环境的前沿科技领域扎根,没有鲜花和掌声,甚至无人关注,他仍埋头研究。2009年12月,年仅31岁的他开始带领团队开展我国自主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研究。随后他作为欧盟第七科技框架计划(FP7)国际合作项目的中方首席科学家,领衔卫星大气环境监测与预报研究。
彼时,窗外时常雾霾弥漫,但国内非常有限的地面站点监测数据让寥寥可数的大气环境研究人员措手不及。
张兴赢站了出来。此前他通过对全球三十多年来积累的海量卫星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种卫星产品可以有效指示雾霾。但能否用我国自主气象卫星实现监测霾,他没有十足的把握。
他组织团队,在“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紫外光波段的千万条光谱中,一次又一次地寻找对霾敏感的特征信号,经过在大型计算机上反复运算、对比、分析,终于获得了我国气象卫星自主的紫外气溶胶产品,不仅可以克服云雾的影响,还实现了对霾污染的定量监测,且与地面监测结果高度一致。
“因为多年来在大气环境研究领域的积累,在霾发生时,才能拨开云雾。”张兴赢说。科研成果转化为国家级业务,他开拓了我国卫星大气环境监测新业务,积极参加中央气象台全国霾预报会商,和国内专家学者紧密合作开展研究。他的创新研究工作经历了多年“沉淀”后,终于“闪闪发光”——政府希望借助卫星手段为国家开展大气环境治理提供科学数据。
如果说这是一种成功,秘诀就是在没有鲜花和掌声时沉下来。细数张兴赢的成就,他简直就是大奖“收割者”。他说:“这些荣誉的取得只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科研攀登永无止境,未来工作中还有很多难题等着我去攻克。”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说——
“只有认准一个目标坚持不懈走下去,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追求理想的过程会一帆风顺吗?张兴赢回答是否定的。
2006年,初入卫星气象殿堂,面对新兴的前沿学科领域,他曾想过换岗位。2008年初,他被选中兼任国际地球观测组织联合主席助理,出色的国际事务工作,为他赢得了去瑞士日内瓦国际地球观测组织总部工作的难得机会。当时,他一家5口租住着50多平方米的公寓。面对国际组织优厚的待遇,他有些心动。那时,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正逐步完善,处于论证研发我国自主大气环境观测卫星的关键期。
几经思考,张兴赢最终还是决定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他说,科研需要持之以恒,事业开展要有一份执着的信念。尤其是青年,只有认准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尽管这些年我国在卫星大气环境的遥感领域已经迈开了步伐,但离发达国家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张兴赢想做的就是追上他们。
他和团队共同努力,助推我国第一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成功发射,“风云”气象卫星大气环境探测载荷、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专项和国家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中的大气环境观测系列卫星的立项研制。迄今,他参与完成学术专著3部,发布国家和行业标准9项,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40余篇。但张兴赢没有停下钻研的脚步,正在紧锣密鼓地攻关国际第一个卫星大气二氧化碳主动激光雷达探测尖端技术。他希望能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想要在国际地球观测舞台上发出更强的中国声音。
自2015年履职全国青联委员以来,他积极借助青联的平台,发出声音,贡献力量。《紫光阁》在评价他时这样描述:“一个大山走出来的孩子,通过自己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成长和进步,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心中的中国梦。”
得知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他觉得肩上的担子和责任更重了。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参政议政首先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政协组织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助推新时代中国民主发展;作为一名气象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要为新时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气象智慧;作为一名青年,参政议政要为新时代祖国广大青年的梦想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