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应用学籍系统 深度服务教育发展
根据去年3月教育部贵阳会议要求,我省在总结多年工作的基础上,及时停用了2007年开始运行的省自建系统,全面应用全国学籍系统,于2013年7月实现全省联网。一年来,我们全面应用系统功能,深度服务了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
一、为教育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由于报表功能完善,在实际应用中,基层学校只要按要求一次性导入本校在校生学籍信息,经过主管教育局审核后,系统中即能自动生成各类报表,学校即可随时查看相关学生的信息,避免原先各类学生信息查找不便、数据不全等问题。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能根据系统中各类报表,如“大班额”、随迁子女、留守学生等方面数据,加强管理,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我厅通过及时通报“大班额”情况,督促指导相关地方采取措施、全面消除了66人以上“超大班额”,有效缓解了55人以上的“大班额”。今年,我厅安排中小学扩容项目资金时,依据也是系统中的“大班额”和随迁子女情况。我厅还通过系统开展农村小学、教学点走读生单程步行上学时间的专项调查统计,为出台规范农村学校撤点并校行为的政策性文件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强化对中小学生流动和辍学情况的监控。 全国学籍系统联网后,截至目前我省已有4.2万名学生完成网上转学,其中跨省、跨市、跨县转学等情况一目了然。我们指导泉州晋江、厦门湖里等地及时调配教育资源,增加学位,满足了随迁子女就学。通过认真统计分析义教阶段辍学数据,我们重点排查辍学率较高和较低的地方。在系统提供数据帮助下,今年指导莆田、泉州动员复学的学生数分别为143人、75人。对漳州、龙岩等辍学生较少且估计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地方,我们及时核实,确保不瞒报、漏报辍学生数据。
三、促进各地和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 。一是最大限度减少双重学籍问题。原来一些经济不发达地方为争取公用经费,将转出学生和外出的随迁子女列入本地学生予以统计,造成双重甚至多重学籍。我们应用全国学籍系统督促有关地区核实,逐步解决了统计不准问题。目前,我省中小学生共435.6万名,比教育事业统计数据436.5万名仅少0.9万名,误差率仅为0.2%。二是全面取消了借读生。将符合规定招收条件的借读生按随迁子女入学或在校生转学处理,切实落实“一人一籍,籍随人走”要求。三是规范义务教育留级行为。一些地方出现转学生留级现象,违反我省学籍管理规定,现已通过系统进行了有效控制。四是加强对不足6周岁学生的入学审核,使不及龄学生入学现象大为减少。由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系统查看学生信息,方便监管学校招生工作,跨区域招生和择校行为大为减少。
四、有效保障国家教育惠民政策的落实。 从2009年起,我省根据财政部门要求,在管理系统中将全省城乡低保家庭高中学生列入统计范围,作为实施国家助学金补助政策的唯一依据,有效保障了国家助学金不被冒领。今年,在我省开展免费教科书发放管理等业务工作中,相关业务部门主要依据学籍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管理。
五、为各地提供县域外异地就学学生名单。 我省教育督导部门规定,为加强控辍保学,各县、乡镇要对外出就学的适龄少年、儿童进行取证,工作要求很高,基层普遍感到传统纸质取证方式工作量很大。我省全面实现中小学学籍信息联网后,通过系统为接受教育督导检查的地方提供异地就学学生花名册(如安溪县初中阶段到本省县域外就学的学生就达4309个),大大减轻了基层学校外出取证的工作量,受到了各地极大的欢迎。另外,由于我省学籍系统中的学生和家长数据较为准确,近年来省公安厅和各地公安部门通过我省学籍系统在“清网行动”中抓了不少逃犯。
六、有效对接高校招生录取工作。 我厅2008年印发的《福建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后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规定,“从2009年起,将高中毕业生的综合评价结果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招生录取时,应届毕业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均以全省统一的电子档案形式提供给高校,作为录取新生的必要参考”要求。从原高中版自建系统起,我们专门设立模块,分年度采集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学业基础会考)成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获奖情况及突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特点的描述性评语,到高三毕业时自动汇总形成《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表》电子档案,以图像格式提供给省考试院,作为高等院校录取新生的必要参考,此项工作已持续五年。不少省外高校,特别是“985”“211”高校十分看重这张评价表,有力推动了高中课改与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有机衔接。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小学、中学账号合二为一,与基层小学、中学分开管理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且存在权责不分问题,建议进一步细分。二是省级教育、公安部门协作查处问题学籍难以实施,建议教育部与公安部联合发文部署。三是建议“学生基本信息表”还应补充增加相应字段,方便今后各项管理工作。
下一阶段,我省将根据本次会议要求,进一步强化工作执行力度,规范学籍管理,充分运用相关数据信息,提高基础教育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