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福州献血志愿者群体:85后美女11年献血57次
吴燕晖正在献血。 徐晨 摄
招之即来的“熊猫血”捐献者
“我每次到采血车前主动献血,采血人员看到我的献血证后都会‘拒绝’我,说我的血太珍贵了,要留着特殊患者紧急用血时使用。”来自闽清县的献血志愿者黄饶杰笑着说。
黄饶杰的血型是RH阴性O型,RH阴性血型在汉族人群中的概率约为千分之三,所以被称为“熊猫血”。因血制品库存时间有限,如红细胞仅能存活35天,为不浪费稀有血型,碰到紧急用血时,省血液中心往往要临时联系“熊猫血”献血者们上门采血。
从2003年第一次献血后,黄饶杰每次接到血液中心电话,就往福州赶。“由于没有进行广泛的血液普查,许多‘熊猫血’患者平常都不知道自己的血型。一碰到危急情况,血源难觅。”黄饶杰说,“这个时候,再急的事也要暂时放一放,一个生命在等着我救呢。”
“熊猫血”献血志愿者中,大部分都是像黄饶杰这样“招之即来”的类型,因此挽救了不少危急险重的病人。
去年11月,福州15岁的学生祝小华遇车祸大出血,被送到省立医院急救,急救时他的血色素低于4克,不到正常人的1/4,必须立即输血抢救。医生检查发现,他的血型是稀有的RH阴性O型。然而,就在祝小华受伤前一段时间,福州多所医院陆续接诊RH阴性O型血的病人,省血液中心库存血已经不足。
省血液中心迅速启动了稀有血型应急库,与在榕的志愿者联系,希望他们前来献血。当天下午,黄饶杰等5位献血者,赶到省血液中心献血大厅,挽起了袖子,无偿捐献了2000毫升的血液。“没有这些好心人,我儿子的命保不住。”祝小华的父亲激动地说。
“这种突发事件很多,几乎每位稀有血型献血志愿者都有过一段挽救他人生命的故事。”省血液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省血液中心登记在库的稀有血型献血者有2300名左右,但由于超龄、离榕、身体等原因,真正能联系上的只有300名左右。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稀有血型血库不枯竭。
“帮别人也是帮自己。因为都属于这‘千分之三’,所以关键时候还要指望着大家相互救命。”一位献血者告诉记者,他为自己挽救了他人生命而感到自豪,同时想到当自己处于危险境地时,也会有人毫不迟疑地挽起袖管,就会觉得自己很幸福。
85后美女11年里献血57次
1985年出生的吴燕晖,是一名珠宝职业经理人。11年时间,她献血了57次,献血总量达47120毫升,相当于10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
吴燕晖最初的献血动力,源于对亲人的纪念。1998年,最疼爱她的外公因为胃溃疡严重,造成致命性大出血,从连江紧急送到福州救治。“在救治过程中,我看着一袋袋血袋不断送进手术室,就像看到外公活下去的一分分希望。”吴燕晖说,尽管30多个小时后手术失败,但因为那些好心人的血,外公留着最后一口气回到了家乡,她的心里仍然充满了感激。
2005年,吴燕晖第一次献血。她最开始献的是全血,后来开始捐献血小板,相较于前者,后者因为要到血液中心采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更多。
“血小板的生命周期只有7天至14天,不捐献出去也是浪费。”吴燕晖笑称,自己看上去“高频率”的献血吓到了不少人,但实际上,献血反而让她身体更健康。“因为每次献血都要体检,不合格就不能献,所以潜意识里一直告诫自己保持不熬夜、不抽烟、不喝酒的良好生活习惯。”吴燕晖说,即使工作再忙,她也保持每天运动、健身的状态,一年到头,连感冒都很少。
由于工作原因,吴燕晖一个月有20天左右都在外地出差,献血一般利用休息时间。她说:“如果做一件事情可以帮助别人,又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何乐而不为呢?”
“奉献爱心,让自己人生变得更美好。”在采访中,不少献血志愿者都表达了类似的感悟。在福州市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方华影,一家三口都是献血志愿者,而她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献血。方华影说:“想到能帮到别人,甚至能救人生命,心里就会充实而快乐。希望有更多人加入献血志愿者的行列,在温暖生命中传递满满的正能量。”
编者的话>>>
今天,是第十三个“世界献血者日”。世界卫生组织将今年的活动主题定为“血液连接你我”,强调献血者与患者之间的“分享”与“相连”关系。
在这个日子里,无数爱心人士伸臂捋袖的身姿格外美丽。血脉相连,分享温暖。前有17年坚持“单骑走中国,宣传无偿献血”的福州农民高永华,20年无偿献血量逾29万毫升的三明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会长林瑞班,我们为之动容;今有11年献血57次的85后美女吴燕晖,招之即来的“熊猫血”捐献者黄饶杰,我们为之点赞。一代代志愿者的奉献,在令众多濒危的生命重获新生的同时,也让无偿献血这份人间大爱在八闽大地延续下去。
无偿献血急需广大公众的支持,我们期待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加入到这项挽救他人生命的志愿行动中来,分享生命,捐献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