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着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从昔日偏远海岛到温馨家园
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之前,平潭是福州的一个贫困海岛县,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水平差、欠账多。实验区成立后,平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老百姓的获得感不断增多。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和举措中生动体现。为贯彻十九大精神,平潭在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开放开发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区人民。”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书记张兆民说。
补短板,民生工程加速建设
近日,走进福建师大平潭附中,琅琅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这么好的学校办到家门口,我很幸运。”高一年级新生施驿哲对新学校称赞有加。
福建师大平潭附中按一级达标校规划、建设,有3栋教学楼、3栋实验楼等。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这是今年秋季新学期不少学生收到的“开学礼包”。今年9月,平潭一中新校区、澳前中心小学新校区、流水东升幼儿园等学校如期开办,满足了平潭学生的就读需求。据了解,近年来,平潭完成16个标准化学校项目建设,并进一步加大中心校、中心幼儿园建设力度,提升教育资源的效益。
教育,是平潭着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让开放开发成果惠及全区百姓的一个生动实践。
不久前,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项目又有了新进展。该桥最后一根钻孔桩桩基灌筑完成,意味着全桥1895根桩基施工圆满收官,我国首座跨海公铁两用桥从“看不见”到“看得见”,预计在2019年建成通车。近年来,平潭全力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平潭海峡大桥及复桥,全面推进一环两纵两横城市主干道建设,着力构建畅通、绿色、智能并具有生态海岛特色的综合交通体系。
在平潭社会福利中心(一期)施工现场,一栋栋以橙色为主色调的建筑楼映入眼帘,养老院、儿童院、救助站等错落有致。这项民生工程集优抚保障、孤老供养、孤儿养育、社会救助等政府公共保障功能于一体,建成后可提供床位数390个,总投资1.13亿元。
医疗卫生计生也在加速补短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共投入资金10多亿元完成平潭协和医院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提高到人均50元,已批准设置4家台湾专科医院等。
翻开已有的民生账单,生活在平潭的每个人都是受益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平潭民生支出达207.62亿元,是此前十年总和的3倍,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水平实现了大跨越。在落实政策惠民方面,平潭的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居全省前列,城乡居民参保率达95.2%,新农合参合率达97.8%,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比例提高到70%,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达3960元,跃居全省前列。
重创新,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2015年10月,平潭被确定为全省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试点,确立“全岛一张网、全岛一平台、全岛一中心、全岛一号通”总体建设理念。如今,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平潭“智慧岛”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已投用,真正实现数据汇聚、下沉,数十项业务“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方便了企业、群众。同时,大力推进12345便民服务网站、五彩麒麟APP和“平潭智慧岛”微信公众号建设,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智慧岛”建设的各种便利。
探索“房票”安置,圆征迁户“家园梦”,是平潭创新探索、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实践。今年,竹园安置小区、金井安置小区、岚城安置小区、流水安置小区、澳前安置小区等“房票”安置选房工作相继启动。截至12月5日,3822户征迁户分批次、分阶段选到了满意的新房,其中,分配安置房7368套、车位2639个、配套店面104个。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让城市生活更美好。2011年,平潭在建设南北走向主干道中山大道时,探索建设25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实现124公里长的高压线缆入地,节约用地约2平方公里。初期探索初见成效,平潭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全面铺开。2016年4月,平潭入选全国第二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随后地下综合管廊干线工程(一期)PPP项目建设正式拉开序幕,该项目由中山大道南段电力管廊及市政化改造工程、环岛路绿道及管线工程两部分组成,全长33.43公里(含5.58公里缆线管廊)。到2020年,平潭将形成一个总长100.8公里,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纵两横四环综合管廊体系。
展未来,共同家园建设持续推进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如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十九大为平潭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主任林文耀说,平潭以“实验区+自贸试验区+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契机,将在民生补短板工程等项目中继续发力,两岸共同家园建设持续推进。
近来,平潭连续出台《平潭综合实验区加快养老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推动平潭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意见》等,《平潭综合实验区关于加快教育发展补齐短板的实施意见》已形成征求意见稿,将进一步提升全区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一项项指标、一个个数据,是实验区对全区百姓作出的庄严承诺,为平潭人民描绘出一幅更高标准、更多获得感、更为丰富的民生新图景:坚持社会事业与开放开发协调推进,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力争民生保障主要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记者 王凤山 林霞)
【责任编辑: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