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理工学院师生联手打造闽南题材话剧《陪楼》

21.11.2014  11:49

  “一座岛屿,历经百年沧桑。一栋小楼,聆听涛声海浪。一段情缘,诉说地老天荒。”11月14日下午,在厦门理工学院艺术会堂,由该校师生联手打造的首部原创闽南本土题材话剧《陪楼》首演。作为首届厦台大学生戏剧节上的展演剧目,来自台湾、厦门高校的师生以及该校师生代表观看了演出。

  “以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为切入点,打开了一扇厦门历史的窗户。”在观看演出后,厦门市政协副主席、该校客座教授潘世建如是说。

  而国家话剧院的表演艺术家吕毅对《陪楼》剧本给予了肯定,“剧本格调高,人物鲜活、层次清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并具性格化。

   老师编导,工科学生唱主角

  《陪楼》讲述了厦门沦陷、日军占领万国租界的鼓浪屿之后,侨商龙家支持抗日,老别墅里佣人住的陪楼成了难民、抗日分子和地下党的藏身之地,演绎一段交织家国情仇、生命悲欢的历史。

  编剧袁雅琴系该校老师,同时也是名作家,曾出版过多部著作。之前她发表的电影版的《陪楼》是厦门市重点文艺扶持项目,25万字的长篇小说《陪楼》也签约作家出版社即将出版。为了学校参加首届厦台大学生戏剧节,曾在中国文联首届编剧高级研修班学习的袁雅琴在暑假期间赶写出了话剧版的《陪楼》,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让学生演。“当时有人认为这部戏要专业演出团体才能驾驭,没想到我们‘厦理巴人’话剧队一个月的时间排练,演出如此精彩,让人惊叹”。

  总导演刘芭老师系外语学院副教授,这位戏剧迷曾带领话剧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莎士比亚戏剧大赛中获过大奖。她接过本子后,与袁雅琴一拍即合,决定再难再紧也要排。不过她导戏非常严格,对从没有表演基础的学生们,一句台词一个动作地精雕细刻,丝毫不马虎。

  该剧由厦门理工学院“厦理巴人”学生话剧队演出,成员来自十来个学院,其中一半以上是工科生。

   为了演出,全情投入的团队

  闽南+民国,为了尽可能真实地展现小说场景,剧组人员在音效、灯光上“做足功夫”。一束橙色暖黄色的灯光打在舞台中央,古式的桌椅、西洋式的家具、摆放的盆景,散发着透露着侨商家族的气息,缓缓响起闽南语歌曲《望春风》的古筝和口琴合奏乐带着观众们穿越时空,来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鼓浪屿。

  而演员们对于对剧本时代背景的了解和感悟,也相当契合并且完全融入了剧情之中。今年暑假,副导演、材料学院的学生林颖就与主创人员几次赴鼓浪屿采风、调研,揣摩人物性格和时代特点,特别是剧中闽南元素的演绎。

  来自11级会展专业的女主角、阿秀扮演者史馨怡曾出演莎士比亚戏剧并获过女主角单项奖,“这可能是我大学参与的最后一部话剧,不过能够展现给观众最佳状态,就没有遗憾了。”抗日青年二龙的扮演者、外国语学院学生张驰由于形象和表演给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演完同学们直接叫他二龙哥了。

  佝偻的身形,低哑的嗓音,来自服装设计专业的柯俊杰同学将龙老爷这一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跨年龄段的表演很考验演技,他坦言,“排戏的时候练到半夜也是常有的事,但是很充实很快乐。”龙老太的扮演者王两曲入戏太深,每次排戏都要流很多眼泪。汉奸地瓜是反派,用英文演惯了莎剧的郑旭把龙家的花匠、汉奸演得活灵活现,为接近角色他还特意学了一口闽南普通话。左团长的扮演者是快要毕业的独世超,演出十天前才决定换他演,这个曾经的话剧队队长一上台戏就出来了。

  舞台总监陈功勤是学建筑学的工科男,灯光、音效、视频等幕后细节做到细心严谨。所有的一切,剧组都要求必须按专业的来做。可以说,为了演出的精彩,他们流汗水,观众流泪水。

   反响热烈,打动人心发人深思

  “《陪楼》的上演,充分展示了我们厦门理工学院有优秀的编剧、专业的导演和出色的演员,校园文化其实就散落在一幕幕、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中。”

  “编剧好导演好场景好视频好,我是厦门人,娘家就在鼓浪屿,很感动你们演绎出了一个动人又震撼的鼓浪屿故事。

  “真的好感人,原来话剧这么好看。”“演出真是太棒了,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参与其中。

  “今天的话剧是以一种新的形式来表现历史,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这让我更加珍惜现在。

  如潮的好评不断通过微信、微博传来。12月份《陪楼》剧组将要走进福州大学等省内高校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