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妇女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女性村民掌握一技之长,同时成立村妇女经济合作小组,引进先进种植技术,种植了近百亩西红柿,远销省内外……
从行路难到村道的拓宽与硬化,从用水难到水电站的建设,从普通耕地到生态采摘园的兴旺……近年来,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后黄村,一年一个新台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妇女组织、女性干部和妇女群众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近日,记者走进后黄村,进行了实地采访。
村貌改变,从基础设施开始
记者走在进入后黄村的宽阔、整洁的道路上,很难想像到这里曾经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景象。由于路难行,村里种植的水果到成熟季节,也少有人愿意来收购,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它们在雨水中烂掉。
“要致富,先修路”。2009年9月,村里筹资15万元开始对村道进行拓宽和硬化。在施工现场,村委会主任许丽红常常站在田间地头和村民协商果树田地的迁移。在她的带动下,村民不仅让出了土地,还自愿捐资5万多元支持村道建设。仅一个月,一条宽阔的水泥马路就呈现在大家面前。
后黄村地处偏僻,农田用水困难。许丽红向上级争取资金10万元,建成了沟头水电站和一条1500米的排洪渠道。
为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状况,村里的妇女们投工投劳,先后完成了篮球场、口袋公园建设和公厕改造等项目,让男性村民刮目相看。
村民致富,从就地转移开始
“通过土地流转,我们成立了莆阳专业合作社,以每亩900元租金向农户租赁土地120亩,种植绿色无公害蔬果,向游客提供生态采摘体验。”后黄村妇代会主任黄丽聪喜悦地对记者说。
她告诉记者,合作社以每天80元的工资请村里的妇女下地干活,既实现了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又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每逢周末,采摘园总会迎来大批游客,感受“当一天农民,做一天农家人”的快乐。两年来,莆阳合作社种植基地的耕地,平均每亩每年比流转前增产4000多元,村民每户每年可增加收入2万多元。
据介绍,后黄村妇代会多次组织妇女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40岁以下的女青年掌握一技之长,并安排她们到附近工厂就业,同时鼓励40岁以上的妇女学好种植技术,掌握科技本领。
妇代会主导成立了妇女经济合作小组,引进先进种植技术,种植了近百亩西红柿,远销省内外。此外,妇代会还与技术骨干合作,让季节性小工业作坊在本村安家落户,为200余名大龄妇女增加了收入。
文明传承,从家庭美德开始
记者在后黄村走访时了解到,村里成立了一支巾帼志愿者队伍,她们经常上门帮助村里的孤儿、五保老人及特困家庭,并发动妇女骨干开展“邻帮邻,富帮贫,富裕扶贫困户”的帮扶活动,受到村民的赞赏。
村民施玉珍是帮扶活动的受益者,她的父母都已八十高龄,丈夫靠打零工为生,儿子上初中。去年初,她被查出患有乳腺疾病,需要4万多元手术费,一家人陷入困境。妇代会得知这一情况后,发动村民自愿捐款,联络专家为她诊治,安排其丈夫在附近工厂当保安,同时帮他们的儿子申请助学基金。如今施玉珍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一家人生活稳定。
记者看到,后黄村村道两边的一些建筑的墙壁上绘着宣传家训、家教、家风内容的图画。据介绍,这是为了引导村民发扬家庭美德,传播文明家风而作的。
近年来,后黄村里涌现了一批五好文明家庭和平安家庭。如十七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婆婆的好媳妇邓福兰、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撑起家庭并将儿子抚养成人的慈母刘双英等等。她们的事迹对后黄村的家庭美德建设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记者 吴军华 通讯员 刘伟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