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坚持老工艺制标本:全凭兴趣和对师傅的信任
林美兰在制作牡丹鹦鹉
11月11日讯
让动物定格最美身姿
“妈妈,这些小鸡是真的吗?”“假的吧,走吧走吧!”一对母子经过林美兰的店铺门口时,有这样的对话。在林美兰的店门口,整齐地摆放着几十只形态各异的黄色小鸡,不仔细瞧,还以为是活的小鸡。这样一只小鸡标本要花费林美兰半天的时间,而小商品批发商过来收购一只小鸡,只给林美兰几元钱。
在林美兰不足20平方的小店里,记者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动物标本,小鹿、山羊、金毛犬、兔子、小香猪、孔雀、山鸡、鹦鹉……甚至还有蜥蜴和鱼。这些栩栩如生的动物都是35年来,经林美兰的一双巧手,把它们最美的身姿定格在这个世上。但是林美兰的这双巧手却并不“美”,由于长期要使用滑石粉干燥动物身体,林美兰的双手十分粗糙,掌纹深嵌在一双宽大的手掌上,指甲缝长满了倒刺。
林美兰介绍说,一般制作动物标本有几道基本工序,先解剖,剥皮,把动物内脏取出来,然后用滑石粉清洁,再用樟脑粉做防腐,接着用铁丝穿骨架,用棉花纸屑填充,需要做假体的就用泡沫雕塑,最后缝合,给动物做造型。每个环节都很关键,缺一不可。而最后给动物造型则是发挥手艺者的想象力,重塑动物最美的瞬间。“这也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仿佛在我的手中,它们都恢复了生命。”林美兰说到这,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共3页 1 2 3
形态各异的小鸡
与“标本唐家”渊源深厚
林美兰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15岁就出来做工,遇到了师傅江智明,从此拜师学艺,开始学习唐家标本制作的工艺。
说起“标本唐家”,许多了解动物标本的人应该都不陌生,福州唐氏家族五代人,在100多年间专门从事动物标本制作工作,是世界著名的制作动物标本的世家。其标本制作技术以讲求动物的动态和灵气而著称,与北方的刘树芳及其弟子并称“南唐北刘”。
1865年,法国学者赫德在福建采集野生动物标本,通过传教士知道了渔猎高手唐春营,就请他做助手。唐春营从此开始了专业制作动物标本的工作。而唐春营就是林美兰师傅江智明的舅舅,而江智明也是唐家第二代专业制作标本的。
江智明膝下无子女,将所有唐家制作标本的工艺都传授给了林美兰和其他几个徒弟,其中包括浸制标本、透明标本、剥制标本。“上个世纪70年代,我在国营标本厂工作期间,在继承传统制作的基础上,吸取了一些外国动物标本的制作方法,但总体来说,还是沿用了唐家标本制作的工艺。”林美兰告诉记者。
制作标本手艺者越来越少
林美兰的儿子在福建江夏学院读大一,学的是审计学专业。当记者问制作标本这个手艺是否会传给儿子时,林美兰幽幽地说:“以前想过教他,但是年轻人嫌脏嫌累,而且不赚钱,我做这个也是全凭兴趣和对师傅的一种责任,年轻人想要接手老手艺的少啊!”
据记者了解,1985年我国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之后,野外采集标本工作就渐渐停下来。由于近年来,动物的收购价格太高,再加上一些专业标本制作厂流水线生产,手工作坊式的制作面临尴尬处境,唐家事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艰苦的工作环境、低微的收入,更是让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标本制作。
唐家这一代人也多是分布在全国的高校、科研单位和博物馆从事专业的动物标本制作或是教学,像林美兰这样的老手艺者越来越少了。
用电吹风吹吹,再小心地用夹子捋捋毛,一只天蓝色的牡丹鹦鹉在林美兰的手里重新活过来了。花鸟市场整体搬迁,林美兰一边制作标本,一边和隔壁卖热带鱼店主讨论,是搬迁去齐安村的国艺花鸟市场,还是去马尾。在他们的交谈中,记者默默地离开了,不知道此次花鸟市场的整体搬迁对林美兰这本就冷清的生意会有怎样的影响。
(福州晚报记者 管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