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转型升级效率提升是重中之重

26.04.2016  10:06
  

  ●随着我国工业成本的上升,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我国制造业如不加快生产率提升,将面临来自高端和低端两个方向的挤压。

  ●从微观上看,中国工业部门“优不胜、劣不汰”现象突出,资源在企业间配置效率低下,且配置效率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这种配置效率的恶化,严重阻碍了这些行业总体生产效率的提升。

  ●政府必须提供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激励创新、促进效率提升中充分发挥其决定性作用,并在尊重市场机制及市场主体意愿的基础上积极作为,为市场主体提升效率的创新活动、创新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高度统一。

  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正面临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后发国家追赶等带来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工业提升生产效率与能源效率。国际经验亦表明,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持续提升工业的效率是关键。近年来,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与资本产出效率却呈现显著恶化的趋势,现阶段过度依赖资本投入驱动的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体制机制上的缺陷是导致工业效率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应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市场制度,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并制定相应政策,促进工业效率的持续提升。

  经济新常态下效率提升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1.持续提升工业效率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国际经验表明,中等收入国家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高收入之墙”,必须持续提升工业的生产率水平。2013年,中国人均GDP为6807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尚未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后发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随着劳动、土地、环境成本的上升,低成本优势散失,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将面临严峻挑战,增长动力将减弱,从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与面对“高收入之墙”。只有少数国家能通过持续提升国民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效率,抵消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给制造业竞争力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经济在更高发展水平上的持续增长,从而实现对于“中等收入陷阱”与“高收入之墙”的跨越。这些国家都非常重视促进企业创新、鼓励竞争、顺应产业发展与升级要求培育产业人才,并以此推动了制造业效率的持续改善。因此,后发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之后,应特别重视工业的效率问题。

  2.工业亟须提升效率以应对成本快速上升带来的挑战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制造业成本优势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提升效率以消除成本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是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劳动力成本优势削弱。二是环境保护成本正在快速上升。2013年中国工业环境保护投资为867.7亿元,是2003年的3.9倍。而且未来中国工业的环境保护成本还将进一步提高。三是工业用地成本将快速上升。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地区都实行低价甚至零地价的工业用地政策,以此来招商引资和扶持本地企业,这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但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对土地的需求快速增长,加之我国工业用地效率低下,工业用地价格的快速上升将不可避免。随着我国工业成本的上升,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我国制造业如不加快生产率提升,将面临来自高端和低端两个方向的挤压。

  中国工业经济效率恶化趋势显著

  1.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显著恶化

  近年来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正在显著恶化,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弱化。近年来TFP增长率快速下滑,生产率呈现持续恶化趋势,对于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转为负值。1980-2003年期间,TFP年均增长率为4.7%,对于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60%。而2004-2013年期间,TFP年均增长率为-0.80%。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急剧下滑,并非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而是在经济繁荣期的2004-2007年就已经开始。

  2.工业增长过度依赖资本驱动,资本效率急剧下降

  工业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本投入驱动。2004年至2013年期间,资本投入在工业增长中的驱动作用不断强化,并成为驱动工业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力量,年均贡献值高达11.21个百分点,年均贡献率高达92.64%;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停滞乃至下降阻碍了工业经济的增长,年均增长率为-0.80%,年均贡献率-6.08%;劳动投入的作用则逐渐趋于中性,年均贡献值为1.66百分点,年均贡献率13.72%。

  工业资本效率急剧恶化。工业资本产出效率呈现持续快速下滑态势,并且这一趋势尚无扭转的迹象。

  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与资本产出效率急剧恶化表明,现阶段过度依靠资本投入高速增长来驱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模式已难以为继。

  3.工业部门资源配置效率亟待提高

  从微观上看,中国工业部门“优不胜、劣不汰”现象突出,资源在企业间配置效率低下,且配置效率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中国工业企业效率差异巨大,存在大量经济效率低下的企业,这些企业中只有生产效率极低的企业才能被淘汰出市场,工业跨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在钢铁、石化等资本密集型行业中,高效率企业市场份额不断降低,低效率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这种配置效率的恶化,严重阻碍了这些行业总体生产效率的提升。

  导致我国工业经济效率恶化的主要原因

  导致我国工业经济效率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政府采取扭曲要素价格等方式推动工业投资

  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地方政府主导土地、资本、矿产资源等重要要素资源配置。地方政府低价提供土地与资源、提供财政补贴、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推动工业投资,进而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模式,造成了工业经济效率的恶化,导致部分行业严重产能过剩,并对工业经济的配置效率也带来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并为低效率的企业生存甚至发展提供空间,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进而导致资源在跨企业层面的配置效率低下。

  2.实施过度干预市场的产业政策

  长期以来实施以干预市场、替代市场为特征的产业政策,对于工业部门效率提升产生重要不利影响。采取广泛干预微观经济的产业政策,带来较为严重寻租的行为,诱导企业经营者将更多的精力配置于寻租活动,相应地减少了适应市场、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等提升效率方面的努力,进而阻碍了整个工业部门提升效率的步伐。

  在钢铁、汽车、有色金属、石化等重要行业中,实施严格的投资审批、核准政策及市场准入政策为主的产业政策,这些产业政策具有显著限制竞争、扶持大企业限制小企业的倾向,这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得这些行业中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严重受阻,这对于行业效率的提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3.尚未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当前,《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维护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及其实施机制仍不健全,不少效率低下的落后企业采取损害劳动者权益、破坏生态环境、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剽窃知识产权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以此获得生存发展空间,这导致市场竞争秩序混乱,落后、违规、违法企业长期难以被淘汰出市场,高效率企业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局限,并会导致高效率企业创新与提升效率的动力不足。

  4.技能型与知识型产业技术工人缺乏

  技能型与知识型产业技术工人缺乏,严重制约生产效率的提升。虽然我国近年来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但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相比,技能型和知识型工人的缺口还很大,而且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还比较低。

  政策建议

  当前,要推动工业效率的持续提升,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首先需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关系。政府必须提供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激励创新、促进效率提升中充分发挥其决定性作用,并在尊重市场机制及市场主体意愿的基础上积极作为,为市场主体提升效率的创新活动、创新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高度统一。

  1.完善市场体制机制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创新和推动效率提升最为有效的制度安排。具体而言:第一,加快建设与完善市场法制体系。尤其要完善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的相应法律体系和相应执法体系。第二,应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体系及其执行机制,以法治建立起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长效机制。第三,应加快要素市场改革,改变政府主导土地等重要资源配置的局面。尤其要重点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改革,明晰土地产权,改进国家对土地的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第四,加快税收体制改革。特别是理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

  2.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公平的市场竞争能通过优胜劣汰机制不断改进市场的配置效率,并迫使企业不断创新与提升效率。第一,应调整产业政策取向,将政策重点转为“放松管制与维护公平竞争”。第二,放松并逐渐取消不必要的审批、核准与准入,让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具有公平进入市场的权利。准入管理应仅局限在生态与环境保护、产品与生产安全、劳工权益保护方面。第三,制定完善的公平竞争法。切实保障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竞争。第四,消除一些行业或领域存在的隐性市场进入壁垒。

  3.为工业效率提升与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重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快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二是加快建立多层次市场化的金融体系。第一,积极、稳妥地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开展全方位的金融体制改革,将工业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充分反映到资金价格中去。第二,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消除不必要的审批和准入管制,推动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市场化的金融体系。

  4.为促进技术创新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一是在财政上加大对于基础研究和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并将这种资金投入的分配与使用、对于产出成果的审核与评价置于公开、透明的程序与体系下,并以此为基础提高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率。二是建立全国性公共科技综合服务平台,集创新供需信息收集、信息咨询、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身,重点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5.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鼓励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技术工人。可参照德国模式,建立产业工人终身学习机制,由政府统筹规划、领导协调,在财政上提供支持,在制度上提供法律保障;充分发挥各类教育机构的功能,有效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共享。鼓励一流高校调整学科与专业设置,培育与先进制造相适应的高级工程师与知识型员工。经济参考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