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渔村人未识 崇武500岁“石获”藏玄机

23.12.2014  14:48

石获”立于崇武镇峰后村,历练500年仍未毁。

  本报讯(记者 廖培煌 黄枫 陈小阳)建造于500多年前的惠安崇武峰后“石获”,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重新被人们认识。这个“石获”和著名的澎湖“石沪”同属一种古老的捕鱼设施,却比后者早了200多年。

  位于崇武镇五峰村峰后自然村海滩上的“石获”遗存,由花岗岩砌成,呈弧形,长度300余米,高一米多,最宽处达5米。“历史这么久,却一直鲜为人知。”昨日,惠安重华文史研究会秘书长陈金良告诉记者,今年该研究会在崇武峰后的飞钱陈氏宗祠偶然发现了陈氏族谱中关于这处“石获”的记载。

  这本编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族谱记载:“大明始祖上宣公暨冯氏开基东厝神主,平生见(建)造石获……”根据族谱推算,建造的时间大概是在明朝成化至弘治年间的1486年至1490年。

  据当地80岁的村民陈秀良等人介绍,陈上宣(陈宣公)迁居峰后,为了保护子孙才组织族人修筑了该“石获”。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该“石获”仍在使用。

  据了解,“石获”是一种古老的海洋捕鱼构造,其原理是根据潮水涨退及鱼群回游特性,在海上筑起一道道的弧形石墙;涨潮时,鱼群会顺着海水流动进入“石获”觅食;退潮后,“石获”就拦住了鱼群回游的路线,渔民借此捕获。

  这种构造在中国台湾的澎湖及世界各地都有发现,只不过,澎湖称之为“石沪”,其他地方称之为“鱼沪”。有文字记载的“”类捕鱼设施,此前最早记载于公元1720年的《台湾县志》中。

  “海峡两岸农耕、渔业生产方式一脉相承,互为补充。”泉州市文管所研究员黄真真说,早年,闽南地区百姓漂过海峡到宝岛繁衍生息,澎湖很多民众即为泉漳一带的后裔。大陆的文献资料记载较早,如果得到证实,这说明澎湖的“石沪”捕鱼技术有可能也是从大陆传承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