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缘何“叫好不叫座” 扶持政策被指难落实
部分地方“重视有余而投入不足”,对社区居家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同时又缺乏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体系。
位于北京和平家园社区的寸草春晖养老护理院,是一家社区养老院。该院院长王小龙向记者讲述了他痛苦的“创业”经历:这家社区养老机构租赁的是一家国有企业的物业,没想到对方“百般刁难”,不仅要调查股东背景,还要查看学历证书。进行房屋改造装修时,从图纸审核、开工许可到现场验收,“每个程序都提心吊胆,每个环节都得求爷爷告奶奶”。这只是社区居家养老业发展的困扰之一。
201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可见,社区居家养老是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主体。有调查显示,97%左右的老年人都会选择社区居家养老。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在北京、上海、广东、湖南、陕西等多地调研了解到,近年来社区居家养老业蓬勃发展,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都在大力推进。但部分地方“重视有余而投入不足”,对社区居家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同时又缺乏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体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叫好不叫座”,社会资本进入之后往往陷入生存困境。
养老扶持政策难落地
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投入力度。比如广州市从2012年开始每年建设40个日间托老中心,上海市2014年将为29万老年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过,本刊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在推进社区居家养老的过程中,仍存在发展思路有偏差、财政投入不足和政策措施难落实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部分地方思路存偏差。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兴建养老产业园区和大型养老机构的热情很高,一味追求投资规模和床位数量,并带动大量社会资金进入。而对于小型化、专业化的社区居家养老,地方政府却没有表现得这么积极,这与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存在偏差。
山东青岛市老龄办副主任宋希娟介绍说,2009年青岛曾经出台政策,不允许发展50张床位以下的养老机构,认为建设养老机构是越大越好,2012年开始进行大规模养老机构建设,已投入20多亿建设9个大型养老院,每个养老院床位都在800张以上。现在观念才发生了变化,政府开始引导养老社区化、家庭化,要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
其次,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很多地方政府尚未将居家养老工作列入财政预算支持范围,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投入明显不足。以广东佛山南海区为例,虽然近年来加大了投入,但居家养老每年仅300万元的经费,社区养老只有4个示范点,镇街热情不高,仍处于起步阶段。
湖南康乐年华养老服务公司董事长袁云犁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最低成本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城区建一个床位要30万元,而花几百万建一个日间照料中心就能够服务数百位老年人,政府的财政投入可以“以一博十”,但现在真正用到社区居家养老的资金却并不多。
在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有限的财力和民生养老投入之间存在较大矛盾,针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水电气价格优惠以及扶持专业组织上门服务的补助政策、在家老人养老的补助政策、上门服务的护工补贴政策等,均没有真正补助到位。
其三,硬性规定难以执行。对于社区居家养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有硬性规定,要求在新建的小区按照人均不低于0.1平方米的面积建设服务设施,提出到2020年,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
然而,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依靠民政、卫生等少数几个部门推动,缺乏国土、规划等部门的有力支持,政策实施力度弱。业内人士认为,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开发商没有动力在新建小区中拿出一定面积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导致大量新小区没有执行相关政策,而旧社区的问题也没有很好解决,社区居家养老的“欠账”可能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