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 请从不叫“熊孩子”做起
新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于6月1日起施行。该法是不是“熊孩子”的“护身符”?针对社会上部分这样的声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主任郭林茂26日在北京表示,给有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戴帽子,叫“熊孩子”,这本身就不符合保护未成年人的理念,一定程度是戴着墨镜看待“问题儿童”。(5月27日中国新闻网)
百度搜索,“熊孩子”常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且暂时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比如,在茶餐厅里大吵大闹、在墙面上胡乱涂鸦、在地铁上随地撒尿、在影院里踢坏屏幕、待人刁钻没礼貌……一些人看到这样的情形时,往往都会叹一句“这熊孩子”。
事实上,没有一个“熊孩子”是天生的。每个“熊孩子”身后都有个“熊大人”。正是“熊大人”过分的纵容和溺爱,才使得孩子缺乏礼义廉耻、长幼有序、不管不顾。对这样的“问题儿童”,家长应当反思,尤其在孩子“耍熊”时,不能一味放任和忍让,而是要耐心引导和制止。即使造成了严重后果,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也可使其转化为“好孩子”。
国产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因为魔丸附体,刚一出生,身边就充满了偏见。但不管外人如何看待和诋毁,李靖夫妇都不认为哪吒是“熊孩子”——哪吒母亲温柔的眼神,时刻给予哪吒内心善良和安全感;哪吒的父亲总是以身作则,说的少做的多,从行动上支持自己的孩子。知道哪吒生性邪恶,但仍希望在短暂的时间里可以教会哪吒做人。
这部动画片折射出的教育理念,值得每个家长学习:“问题儿童”同样需要理解、尊重和关爱。比如,哪吒明明希望母亲陪伴自己,却倔强地说不需要;满嘴不在乎父母给自己的生辰宴,其实心里高兴得很。这样的哪吒与现在所谓的“熊孩子”有些相似。因此,“教育就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父母愿意陪伴和引导,给孩子心中种下温暖的太阳,每个孩子都能开出向善之花。
对于社会来说,我们也不能给“问题儿童”贴上“熊孩子”的标签。尽管有的孩子年龄较小,不知道“熊孩子”是什么,但从人们异样的眼神中可以读出,这样的称谓和标签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歧视”。叫的人越多,时间越长,他们从心理和行为上就越反抗。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同样,对“问题儿童”消极评价多了,就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成为挥之不去的魔咒。
每一个孩子,不仅是家庭的孩子,也是国家的孩子。新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很多亮点,其中之一就是新增了“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真实意愿”等内容。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让未成年人权益最大化,也需要从尊重孩子、不叫“熊孩子”做起。(台江区委文明办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