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台湾义勇队的抗战记忆

27.08.2015  14:32

  中新社福建分社-福建新闻网报道

  福建新闻网福州8月26日电 题:寻访台湾义勇队的抗战记忆

  作者 林春茵 叶军民

  “复疆”。厦门南普陀后山崖上,由台湾义勇队队长李友邦在日本投降当天所书的这二字摩崖石刻,至今昭示着70年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光复之时,台胞“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壮志终于实现。

  “否定台胞抗日,是完全罔顾历史事实。”针对日前李登辉公然否认台胞反抗日本侵略史实的媚日言论,福建文史专家、省档案馆副馆长林真26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至少有5万多名台胞奔赴大陆投身抗日,台湾义勇队就是其中最杰出代表。

  台湾义勇队(也称台湾抗日义勇队)由台籍抗日志士李友邦招募福建一带的台胞,于1939年2月22日在浙江金华酒坊巷18号成立,是有正规编制的义务兵,是直接参加祖国抗战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台胞抗日队伍。

  “李友邦说‘欲救台湾,必先救祖国’,这是当时台胞赴大陆抗战的普遍志向。”林真出示一份《福建民报》福州版影印件,上有李友邦的《告台湾同胞书》,动员身在大陆的台胞组织台湾义勇队。

  来自福建崇安垦殖所的第一批22名台胞揭竿而起,随李友邦赴金华誓师。“淞沪会战后,杭州、宁波相继沦陷,金华地处浙中,有浙赣铁路的交通便利,在此成立还能获得中共浙江省委的直接帮助。”浙江省金华市台办原主任金振林介绍选址金华的原因。

  记者随金振林步入金华县城古子城内,进入酒坊巷不到300米处,一栋民国风格的老宅就是遗址。酒坊巷18号如今已经更改为84号,一尊李友邦的铜像矗立庭院中。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小冲说,台湾义勇队活跃在东南各省,利用懂日语的优势在前线向日军喊话,翻译缴获的日军文件,审讯战俘,开办四所台湾医院,指导乡民制造樟脑丸、救护药品等急需物资,先后创办《台湾先锋》、《台湾青年》发动台湾人民加入抗战收复台湾的战斗行列。队伍人数最多时达800多人。

  “义勇队尤其注重宣讲台湾跟祖国的关系,台湾怎么沦陷,台湾人民是怎么受日本欺压的,发动台湾民众奋起参加祖国抗战,祖国胜利,台湾才能收复。”林真说。

  当年,李友邦还组织抗日志士遗孤和义勇队队员子女弟妹成立台湾义勇队少年团。“这群战火中成长的孩子经常到前线及东南省份宣讲,激发前线士气与后方抗战热情。”林真说,“当时一句话非常流行,‘台湾人都参加抗战了,我们还不该更努力吗’。

  回忆起日本宣布投降后的那一刻,年过八旬的台湾义勇队少年团团员张秀卿迄今仍兴奋不已。“哎呀,台湾要光复了,我们要回家了,回老家去了。”张秀卿说,少年团随台湾义勇队返台,当时台湾各地纷纷举行庆祝大会,少年团受邀演出,“从天亮到天黑,又唱又跳十几个小时,我们不觉得累,只觉得兴奋。” 

  “打倒日寇,保我中华”、“台湾少年团到此一游”,福建武夷山三十六奇峰之一的苍屏峰东麓石壁上,保护完好的这两幅摩崖石刻成为台湾义勇队少年团的重要史迹。

  “长忆当年抗日寇,少年斗志喜已酬。振兴中华跨世纪,两岸同胞共携手。”上世纪九十年代,李友邦夫人严秀峰来到武夷山瞻仰抗战石刻后如是吟诵道。

  陈小冲认为,今天两岸人民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感受两岸同胞同根同种、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对于增强现实中的互信和理解,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