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区内厝镇推进小流域等生态治理
内厝镇生态指数的提升,最终指向的是发展环境、民生福祉的攀升。(吴善营 摄)
晚风吹拂,似乎随之飘浮的云彩,倒映在波光粼粼的莲溪上。昨天傍晚,一位手拿草帽,身着迷彩服的中年人沿着河畔边走边看,并不时把脚下零星的垃圾拾起来。几乎每一位过往的村民都主动和他打招呼:“河长,您又来了!”
此人正是翔安区内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亚祥,他成为老百姓眼里的“红人”,不仅是因为他曾日复一日地往返在河道上,为村民们默默呵护着这条缠绕村庄的绿色纽带,更在于近期一次备受各界瞩目的网络投票——在由福建省河长制办公室组织的福建“最美基层河长”评选中,黄亚祥作为厦门的两名候选人之一,位列其中。
事实上,其背后这幅画面的更迭,更加吸引外人的视线。5年前,作为翔安九溪流域重要组成部分的莲溪,在当地人眼里就是一条臭水沟,而如今,这里河面宽阔、杨柳低垂,成群的鱼儿穿梭其中。“我们要成为厦门东部的‘入户花园’,就要在生态建设上下功夫。”内厝镇党委、政府的态度很明晰。这些年,随着潺潺流动的溪水铺展开来的,是当地“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功能得到修复,沿线村庄有效整治,周边百姓更加富裕”的生动画卷。
生态优先 多举措呵护绿水青山
为什么要治理
“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内厝镇党委、政府深谙,要治理好河道,就必须斩断岸上的污染源。
绿油油的田野上,莲溪溪水向南缓缓流动,在不少内厝人的心中,穿过家门口的溪流,就是他们生产生活的“生命线”。这些年,一场场大规模的“生猪退养”统一行动,在溪水流经之处紧锣密鼓地展开。内厝成立镇畜禽退养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打响生猪养殖“清零”的攻坚战。目前,内厝莲溪上游和内田溪上游9万平方米的养殖场、小生产加工作坊退出了历史舞台。
翔安“母亲河”九溪的树状水系,在内厝镇境内合计82公里长,因而,在内厝镇党委、政府看来,内厝要成为厦门名副其实的“入户花园”,首先必须拥有令外人惊羡的青山绿水;而生态建设,在内厝的各项中心工作中,也一直占据着显著地位,其勾连的正是该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永续优势。
困难是不言而喻的。“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内厝镇党委、政府深谙,要治理好河道,就必须斩断岸上的污染源。
一场场战役接连打响。这些年,在河长的带领下,内厝镇各部门齐心协力、精准发力,对主要污染源开展全面清理工作:推进全镇129场牛蛙养殖场清退,完成率100%,拆除面积126456.73平方米;清退生猪养殖场201场,拆除面积110334.31平方米;清退畜禽养殖场21场,拆除面积8724.77平方米。
“清零”攻坚战,同样指向岸上污染源。内厝镇对已完工的52座分散式污水处理站点运行情况进行排查整改,大力推进第二批农村生活污水雨污分流工程项目、分散式治理工程。同时,扎实推进辖区136家马赛克厂、石材加工厂清退工作,除三家提升保留以外,其余已全部完成“三清”工作,清退率达100%,成功消除破坏区域生态环境30余年的污染源。
“好山好水好河长”,这是今天许多生活在莲溪畔的村民可以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这实际上,也是普通老百姓对这一在全省铺开的治水机制的最生动的诠释和评价。
维系民生 为百姓增进生态福祉
为什么受夸奖
老百姓的喝彩,除了源自自身生活环境的变更外,便是内厝镇党委、政府在治水过程中不断向他们派发的生态红利。
一条绿色纽带,串联起一连串翡翠般的湿地公园,昨日傍晚的莲溪畔,许多村民成群结队在绿树成荫的公园内散步、休憩,欢快的笑声随着水波荡漾。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河长制实施以来的成效,从老百姓的笑靥中早已可见一斑。一听到“河长”,大家都禁不住竖起大拇指。
老百姓的喝彩,除了源自自身生活环境的变更外,便是内厝镇党委、政府在治水过程中不断向他们派发的生态红利。与村民们钱袋子息息相关的“农创文旅小镇”正迅速崛起,内厝利用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着力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片区,力促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也频频被群众点赞。
就在不久前,中航锂电、天马微等高科技产业纷纷把落户地锁定内厝,在产业界看来,该镇河长制打造的良好生态环境,为高科技产业入驻创造了重要条件,生态指数的提升,最终指向的是发展环境、民生福祉的攀升。
正因为如此,在内厝密集实施的乡村振兴计划中,“生态立镇”“环境优先”等字眼格外抢眼,“环境是最大的民生”,它是内厝镇党委、政府的座右铭,也是该镇高质量发展的最坚实的后盾。(记者 王元晖 通讯员 陈冬川 陈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