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明根脉 擦亮世界遗产“中国名片”
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召开期间,大型系列纪录片《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本片系统梳理中国已有的世界遗产,聚焦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题,兼顾全球视野与本土精神,较好地介绍了我国世界遗产的突出价值,展示了中国政府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利用等方面付出的努力,传递了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自然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且极为珍稀。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创造的灿烂文明成为民族延绵的精神血脉。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正承载着这一精神血脉,历经岁月更迭,穿越烽火至今,诉说先人的智慧与情感。一直以来,中国高度重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就,世界遗产国际合作领域获得新进展。散布在华夏大地上的世界遗产,不仅成为中华文明的生动见证,也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文明进程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这是一串亮眼的数字——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已成功申报世界遗产55项。其中,文化遗产37项、自然遗产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世界遗产总数、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守护中华文明根脉,传承文化遗产。我国自然遗产分布范围广、面积大,且多数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监督管理、监测研究以及协调保护与发展的难度大。通过不断加大世界遗产宣传力度,社会各界对自然遗产事业的关注度、支持度、参与度逐步提高,为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环境。从现实看,我国自然遗产保护主要依托自然保护地进行融合管理,不仅保护了总面积达7.05万平方公里的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还保存了200多个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推动了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长城、明清故宫、莫高窟……星散在古老的大地上,37项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涉及考古遗址、石窟寺、古建筑、文化景观、历史城镇和城镇中心、遗产运河、遗产线路等多种类型,记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展示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独具特色的精神追求和一脉相承的生态智慧。
守护人类共同财富,展现中国担当。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和传承好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多年来,中国积极承担作为世界遗产大国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众多国际组织和国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出台了多份遗产保护和修复的国际性文件,在世界遗产保护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从缅甸蒲甘地区佛塔震后修复工程,到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震后修复工程,再到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历史文化遗产遗迹修复工程,四次担任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中非世界遗产能力建设与合作论坛,担任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国……我国为世界遗产抢救、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将“中国经验”分享给国际社会,成为世界遗产保护国际交流和合作的中坚力量。
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方能更好创新。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涵盖了国家公园(试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各级各类上百个自然保护地。面向世界、着眼未来,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事业前景广阔,文化自信在亿万中华儿女心中不断升腾,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奋斗豪情,我们才能在追梦路上有寄托、有归属,复兴伟业方可行稳致远。(泉州文明网 罗建华 李尹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