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如聪在首届气象科技活动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
23.05.2017 17:54
本文来源: 气象
中国气象报记者赵晓妮 杨群娜 通讯员张伟杰
5月21日上午,广东科学中心人头攒动。首届气象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之后,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接受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新社、新华社广东分社、中国科学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23家中央和广东主流媒体的采访。
宇如聪表示,首次举办气象科技活动周是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加快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强气象科技与科普资源开放融合,提升公民气象科学素质,弘扬气象科技创新文化。气象科技活动周为公众提供了一场气象科技盛宴,不仅在广州主场设置有科技成果展并举办科普体验、气象科普讲解大赛、科学论坛和学术沙龙等活动,还在全国各地组织了优质气象科普资源和特色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公共场所,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气象部门将每年举办气象科技活动周,借此平台加快提升全民气象科学素质,加快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形成气象领域“众创”氛围。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除了具备科技属性,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宇如聪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气象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科技创新助推气象事业发展,比如气象卫星、气象雷达等观测力量的强大与通信技术、超级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具有重要作用。
气象部门在努力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也希望让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感受到气象科技的魅力,了解气象科技发展,更加理解气象的科学属性。在防灾减灾工作中也充分体现了气象科普和气象服务的社会属性,宇如聪对此深有感触:“从科学角度看,气象预报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这也是我们希望公众能理解的气象的科学属性。”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气象科普工作,积极参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效益显著提高,气象科普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着力提升气象科普品牌内涵,强化气象科普人才队伍。据悉,目前已在全国挂牌国家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282家,各基地每年接待300余万公众参观,建成校园气象站1000余个、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200多所。
本文来源: 气象
23.05.2017 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