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信息化常态管理水平层次提升探索

08.01.2016  16:10

  一、引言

  中国是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受益者、推动者,抓住教育信息化历史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驱动,在发展顶层规划、推动方式、工作机制、发展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1]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学校信息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创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务。教育是一项国家事业、全民事业,也是最重要的民生事业之一。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近两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治理要率先现代化”,“法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可靠保障”。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无疑就是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教,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力量、途径和标志。[2]学校教育信息化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和应用,关系着国家信息化教育重大决策、教育信息化的深化应用。教育信息化创新是指学校探索教育理念与模式创新,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使学校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二、信息化顶层设计创新管理

  1.信息数据管理体系

  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旨在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数据管理体系。信息数据管理是一个信息数据流动的过程,各级各类部门必须做统一的数据库,不同的部门负责整理和管理信息数据。第一,省地县学校做统一的数据库,有一些业务系统相对独立的,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同步数据应用。第二,全国统一编码体系,全国各级各类专业、装备、教师、学生实现唯一的终身核心编码。第三就是跨部门的对接,如与公安部门对接,互利互惠,防止编造性信息,与教育部提供的学历信息、社保就业信息等的对接。上述基础数据库的三个方面的同步应用、统一编码、跨部门对接等对我们学校教育信息化来说避免了重复性。学校教育信息化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有利于促进各级教育机构的同步应用,是实现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

  2.信息系统整合环境

  信息基础数据库通过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操作,形成具有执行力的数据。国家规划的管理信息化系统主要有5个大类,20个左右信息系统,三四十个可操作化的业务体系。并开发和部署了各个省级的管理系统。学生类的管理系统有6个,包括学前教育的管理系统(幼儿园)、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管理系统、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系统、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基于各类学籍管理学生资助的管理系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教师类的管理系统有教师通用管理信息系统、教师专项业务管理系统;学校类系统有四个,包括学前教育机构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系统、中小学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系统、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资产办学条件管理系统、高等教育学校资产办学条件管理系统;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有三个,包括学校规划与建设的地理信息系统、教育统计管理信息系统、教育决策信息系统;还有其他业务类的管理信息系统。各级各类电教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将这些数据整合起来,变成可用、可操作化的一个信息化环境。

  3.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2015年6月甘肃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初具规模,方便于全省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应用机构的登录管理与应用。甘肃省全面完成了省级教育数据中心的建设任务,对接了包含学前教育管理系统、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系统等7个国家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成了甘肃省义务教育人口监测系统、甘肃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管理信息系统等6个省级系统。2015年5月,我省作为全国试点省份,开始升级教师管理信息系统,预计于6月底全面完成。随着教师信息系统的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职称、接受培训情况全部记录在册,结合我省正在实施的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师培训将更加科学有序。

  通过对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的高度认识,使每个系统的数据资源建设具有持续的动力来源,资源充分涌流,学校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角色定位,转变机制创新管理,制订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实现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推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三、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的建立与维护

  1.学籍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动态管理

  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驱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顶层设计形成。2013年5月,甘肃省开始部署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采集的培训,逐级培训,有序进行数据的采集。2013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逐步规范学籍系统的操作,加强学籍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加强了对学籍系统的动态管理,向应用驱动转变。2014年1月10日全国联网试运行。2015年1月21日,教育部通过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全国中小学生发放了正式学籍号,实现全国学校“一校一码”、学生“一人一号”,标志着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进入新的应用阶段,将在中小学招生入学、学籍注册、学籍档案管理、学籍异动、升级、毕业、成长记录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2.数据质量核查机制的建立与维护

  学籍信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认识到当前学籍信息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学籍信息存在缺项、有误、未更新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教育部于2015年3月,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问题学籍处理和建立数据质量核查机制的通知》[3],建立全国教育技术服务网络平台进行网络培训,通过手机教育技术服务平台搭建家长、教师、学籍管理员之间的沟通平台,再次核对学生学籍信息数据,确保学生学籍信息质量,更好地发挥学籍系统效益。在数据的核查更新中,着眼于学生信息的真实现状来分析处理,以疏导的方式解决问题,确保学籍系统的动态管理。

  本次核查中,现住址以公安户籍管理部门户口本为依据还是以房产证为依据?填写标准有14项,学生现在居住的地址,具体到村庄、街区门牌号。现代家庭的住址,由于有多处居住地、家庭成员不在同一户籍等原因,趋于多元性、多极化态势。在多变的元素中,探索统一要素,促进学生信息数据核查管理的准确。在实践操作中,分析数据是关键,学生现住址,就同一学生、家长的口径不同,以爷爷奶奶的居住地址,或以父母的,动态变化较为复杂,房产依据变化大。以户籍户口分析,由于部分家庭居住的变动、家庭成员的变化等因素,地址信息数据没有及时更新,较为陈旧,但统一信息数据的因素确切。本着要求家长携带家庭户籍簿核查与确认为基本点,以当前学生户口所在户籍户主的地址为依据,来确定学生的现住址,并分析确定其他信息,来综合处理。本着认真的态度与学籍管理人员的同仁们探讨问题,通过教育技术服务平台的上下交流衔接,以学生就近入学为原则,确定为学生现在真实居住的地址。

  在家长核查学生信息过程中,家长对信息安全等问题表示担忧,在2015年6月1日教育部关于“全国教育技术服务平台”有关问题予以答复,并逐步优化了教育技术服务平台的性能。[4]“确认表”上传的目的及意义在于作为电子档案存档,互促互建,确保学籍信息的准确。班主任帮助有困难的家长拍照上传“确认表”,能够有力疏导学籍信息的核查进程,并促进家长提高对学生学籍信息重要性的认识。

  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的真实、准确、完整,能够有力驱动学籍数据的建设,全面提高国家教育管理决策水平,为教育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支持。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做好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建立长效的核查机制。教育信息化学生学籍采集的数据得到进一步应用已成为一种趋势,提高学校学籍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做好数据,用好数据。以用促建设,将教育信息化管理深度应用到信息化教育教学决策中,开展日常教学管理,提供精细化服务,提高应用常态化,提高教育现代化。

  四、基础教育资源及平台的管理与应用

  1.两级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驱动应用

  2012年12月28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运行,全面推进了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2014年国家云平台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晒课活动,各地积极行动,汇聚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初具规模。甘肃省电教系统在教育信息化推动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建成了“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截至5月底,甘肃省报名晒课教师位列全国第六,晒课数位列全国第四,教师参与率位列全国第一,有效地支撑和推动着中小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2014年甘肃省通过服务平台成功地举办了首届甘肃电信杯微课教学大赛,云平台引导教师多维解读微课、学习制作微课2552节。全省小学组489节,获奖率为39.66%,本校参赛12节,10节获奖,获奖率为83.33%。我校取得的成绩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各位教师从微课教学中获益。微课是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学习特点,促学生自主学习,能够让学生花更少的时间学到关键的内容。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认识到,“运用录屏软件制作”的微课优于“课堂实录”制作的微课,“课堂实录”制作的微课往往陷入看别人学习或看热闹的尴尬境地,而“运用录屏软件制作”的微课更适合学生自学,积极引入微课,助力高效课堂的建设。但是我们对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如何深化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

  2.“互联网+移动端”的学习模式

  2014年7月成立“甘肃教育移动学苑”微信公众平台,打破空间限制,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形象展示的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管理班级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方便学习的渠道,为家长提供了指导,教会家长如何辅导孩子,是我省推动探索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的一种有力尝试。探索出了“互联网+移动端”的学习模式,荣膺2014年甘肃十大重大信息化事件,在全省深入推进了“网络空间人人通”的建设进程。2014年9月5日甘肃省教育厅启动了“甘肃教师学苑”,由网络学习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组成,可选择移动学习、在线学习和混合交叉的方式学习,内容包括人文素养、教育资讯、教学风采等版块。版块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美学等,利于及时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充分体现教师通过学习人文知识和思想,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理性思考和文化鉴赏能力,内化为教师的人格品质,在学习效仿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平台的学习管理纳入教师继续教育日常管理,进行学分认定,积极投稿,开展互动,形成常态化管理,推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五、结语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需要开展更加高效的顶层设计,规划仅仅是前提条件,良好的执行力才是规划得以落实的生命力,学校是落实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主体。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障碍依旧存在,在大数据时代学校网络带宽不足,不能支持同步课堂装备的有效应用;管理信息化与教学信息化不能够有机结合起来,带动教学质量提升;教师和学生应用需求资源与教育信息化的常态应用还有一定距离。我们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实践中,理顺信息化发展方向,探索管理平台与资源平台的整合,数据同步应用,以用促建,让教师充分用起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形成可用、可操作化的一个常态管理与应用的信息化环境,实现教育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教育信息化点亮人类教育梦想——写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开幕之际[EB/OL].http://www.ict.edu.cn/news/n2/n20150525_24901.shtml.

  [2]任友群.以科学决策促进教育现代化[EB/OL].http://www.ict.edu.cn/news/n2/n20150602_25171.shtml.

  [3]教基一厅[2015]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问题学籍处理和建立数据质量核查机制的通知[EB/OL].http://www.ict.edu.cn/laws/new/n20150327_25123.shtml.

  [4]教育部.关于“全国教育技术服务平台”有关问题的答复[EB/OL].http://www.ict.edu.cn/news/n2/n20150601_ 251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