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单的“戏钹”传人
通过两件尖角相对的杆子,钹在杆上保持快速旋转。甘亚瑞现在能完成60多套技艺展示。而完整的108套技法,由于器材的缺失、损坏,已无法表演。
甘亚瑞仅存的几件道具。很多道具在练习时损坏了,现在制作这样的传统器具费时费力,还很难找到师傅和材料。
1公斤的铜钹若手工敲打得当,上面的钹能旋转近1分钟。这样的基本功对于“戏钹”的初学者来说,要练上好几个月。
偶尔在山中练习,路人会好奇地凑上来观看。
“戏钹”在常人眼里是一件民间乐器,但是在龙海甘亚瑞的眼里却是一门传承多年的绝学。
作为古时南少林僧人研习的一种习武方式,“戏钹”在龙海常春岩被一代代传承。表演所用的钹是铜钹,直径25厘米,重量接近1公斤,在习武人的手里上天高飞数十米,在地回旋反转,甚至在兵器的尖刃上旋转不落。
甘亚瑞今年52岁,五六岁开始跟随父亲习武,18岁跟父亲练习“戏钹”,在他看来当初的武术技法,慢慢成为如今融合健身和技巧的一项观赏性很强的运动。“它骨子里是少林的武学,练习之前我都要拜祭一下祖师。”甘亚瑞解释道,“在闽南丰富的民间活动中,‘戏钹’表演的出现往往又增添了大家的热情。”
“戏钹”好看但练习充满了艰辛。“很辛苦,一天要练好几个小时,而且很危险。”甘亚瑞说,“有一次在抛高的时候,没有掌握好风速,钹落下来的时候没接好,把下巴砸得流血。”所谓的抛高,就是要把钹抛向空中十几米高处,然后精准地将其接住。
“在1989年左右最鼎盛,有时候一天要演6场,很多群众来看。”甘亚瑞说,“当时收入还不错,最高纪录是一年演出331场。”从“吐珠”“虎翻墙”一直到“上大人”“软竹”等数十种套路,而且不重复。其间,甘亚瑞曾招过两个徒弟,一个学了一星期就跑回家了,“后来我知道是因为他练得手都拿不了筷子”。另一位学了三四个月也中途放弃了,“吃不了苦”。
这些年,甘亚瑞开着诊所,靠针灸推拿为乡里治病谋生。“戏钹”也早已放下多时,一些重要的表演道具也损坏了。“表演市场也越来越小,一年表演不到30场。”甘亚瑞说,“我两个孩子都明确表示不想学这个。”
作为漳州的一项非遗传承技艺,“戏钹”有些孤单。 (福建日报记者王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