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东山村嬗变:宜居宜业的特色畲族村寨
宁德网消息(夏斌 黄光亮) 平坦宽阔的村道干净整洁;村民楼房的外墙装修一致;绕村小溪的溪水清澈见底;畲族风情的墙画别具一格;“造福工程”新房前、村头大树下,三三两两的村民,正惬意地享受着冬日艳阳的温暖。初冬时节,笔者来到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看到了这一幅幅令人心动的场景。
地处三沙镇西部的东山村共有5个自然村,413户、1560人,是老区、少数民族村,其中畲族人口1150人。
尽管东山主村依山面海、交通便捷,然而,罗五、胡家山、白岩里等几个自然村,却地处边远、偏僻深山中,立地条件恶劣。以往,村民大多居住茅草房。
从1997年开始,霞浦县按照省、市统一部署,集中力量,因地制宜,在东山村全面实施茅草房改造。东山村成为当时宁德市茅草房改造试点村。
十多年来,霞浦县委、县政府持续在东山村全面实施茅草房改造、造福工程、异地搬迁扶贫等一系列措施。
“我们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茅草房改造。”东山村党支部书记钟祖钦说,对地理环境条件较好的村,进行就地拆除,补助资金在原址新建砖瓦房,而对于生存条件恶劣的村,则异地选址整村搬迁。
为进一步解决其他边远山村畲族群众的居住条件,从2006年开始,霞浦县结合“造福工程”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先后将边远、偏僻的二坑、三坪等155户少数民族村群众,集中搬迁至东山村,建设了二坑、三坪两个“造福工程”新村小区。多个村庄的学童,也全部进入办学条件良好的中心村小学就学。
从2014年开始,东山村结合美丽乡村和畲村文化特色村寨建设,先后投入660多万元,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建设,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安居还要乐业。按照“搬得了、稳得住、发展好”的目标,霞浦县加大了对东山村的产业发展帮扶力度。
“对从山区搬入的村民,由主村养殖户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传授海上养殖技术。”钟祖钦说,同时依托国家农业合作社示范社的淳盛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帮助村民大力推广紫菜养殖新品种、新技术和紫菜加工业。
目前共有85户村民从事紫菜养殖,面积达2000多亩。全村共有紫菜加工企业14家,年加工紫菜1000多吨,产值4000多万元,从业村民300多人。
村里还巩固发展特色种植业,300多亩四季柚已陆续进入收成期,年产值60多万元;全村改造低产茶园630多亩,茶叶产值翻番增长,120多户茶农收入明显增加。
此外,村里还借助毗邻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的优势,加强对村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并采取推荐入园的方式,先后推荐200多名村民到园区企业上班,实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昔日贫穷落后的边远畲村,在扶贫春风吹拂下,正嬗变成宜居宜业的美丽滨海特色畲族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