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台:近10天内华北地区或出现历史最高温

18.07.2014  23:09

  近日,华南、华北地区高温来袭,多地纷纷发出高温预警。高温还会持续多久?夏日里为何体感温度常常比预报温度高?如何应对酷暑?中国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18日在接受中国政府网和中国气象网在线访谈时,回答了公众关注的问题。

   华北或现历史最高温

  何立富指出,从7月8日开始的近10天时间内,江南、华南都出现了35到37摄氏度的高温天气,华北和黄淮也出现阶段性高温。总体来说这一轮高温天气并不是很强,基本上以35到37摄氏度为主,局部地区出现38到39摄氏度的天气。

  “南方地区本轮高温是副热带高压,受来自热带地区的海洋气团控制,是温热型的;华北一带主要是受来自欧亚大陆暖气团的控制,它的高温类型主要是干的、暖性的气团,尽管温度比较高,但是大家身体感觉还不是特别难受。”何立富说。

  据介绍,从18日开始,长江中下游梅雨天气已结束,来自热带地区海洋的暖气团将控制该地区。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伏旱季。同时,随着副热高压加强,受热带海洋暖气团控制,未来5天,黄淮、华北、西北东部地区出现高温天气,人们身体感觉会非常不舒服。

  “未来这一周时间南北方都会出现大范围的桑拿天气。”何立富说,预计黄淮一些地方,包括华北,将达到甚至超过历史记录的高温。

   气象部门并未有意低报气温

  有网友质疑,为何人们的体感温度和气象预报的温度经常有差异?对于高温天气,气象部门会不会有意降低预报温度?

  何立富表示,气象部门报的温度是指自由大气的温度,体感温度可能和人们当时所处环境、太阳辐射有关系。

  “气象部门报的气温是指在没有太阳辐射状态之下,在百叶箱里面、离地面1.5米高度、自由流动的大气的温度。”何立富说,体感温度通常是在太阳下面,或者周围有光滑路面反射的温度,感觉到的这个温度和气象测的大气温度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是在户外作业或者是在水泥、沥青路面上,路面本身吸收太阳辐射也会散发大量热量,当时所处这个环境温度和百叶箱温度差10摄氏度,甚至能达到20摄氏度左右的差距。”何立富说。

   普通公众如何应对高温?

  何立富强调,要加强高温热浪天气的应对。户外作业群体应尽量避开在高温最强时间,特别是在午后进行户外作业,如果需要户外作业必须采取防范措施。

  普通公众要采取防暑降温措施,特别是对于老弱病幼等对高温比较敏感的群体,要准备好防暑降温药物,预防中暑发生。“高温热浪产生的后续效应会造成对人体的危害,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

  同时,如果高温持续时间长,会对供水、用电构成比较大的负荷,城市供水供电部门要采取应急措施。高温通常和干旱联系在一起,旱情可能会加强,在高温持续的地方要加强抗旱措施。(记者于文静、刘羊旸)

【责任编辑:刘必泳】【值班编辑:刘必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