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多年大规模放流见成效 福州渔民常捕获大鱼

17.07.2014  10:34

  我市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

  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不断加大对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和修复力度。仅今年上半年,我市就在闽江口、黄岐湾、海坛海峡西侧、闽江流域等水域开展增殖放流活动8场,投放真鲷、鲫鱼、海蜇、菲律宾蛤等苗种1.7亿多万尾(粒)。此举收到了显著成效,不少沿海渔民和钓鱼爱好者反映,放流实施后的海区鱼类明显增多,常有大的鲈鱼、真鲷被捕获。

   放流后海区鱼类明显增多

  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填海造地活动和江河流域地区的经济建设,对水生生物索饵产卵产生一定影响。同时,由于陆源污染物的排放使得水质下降,水上工程施工以及过度渔业捕捞等因素,近海和内陆水域的渔业资源严重衰退,许多天然水域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大幅减少。其中,天然大黄鱼已难寻踪影,捕捞产量、个体重量下降。

  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补充经济鱼类和珍稀水生生物种群数量,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在台湾海峡、闽江流域、罗源湾等水域开展大量增殖放流活动。放流品种有20多种,投放各类鱼苗约1900万尾,长毛对虾7.33亿尾,中华绒毛蟹350万只,海蜇1000万尾,菲律宾蛤1.6亿粒,海蚌、鲍250万粒,厚壳贻贝、蚬子等近5000公斤。不少沿海渔民和钓鱼爱好者反映,放流实施后海区鱼类明显增多,常常捕获各类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