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地方试点首落泉州 解读“泉州制造2025”
日前,国务院通过推动中国迈向工业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首个地方试点,泉州迅速响应,召开市政府常务会,通过由中国工程院牵头制定的《泉州制造2025》。未来10年,泉州将按照这一行动纲领,建设世界知名的制造业研发和生产基地,力争跻身中国制造业综合水平10强城市。
昨日,记者采访了“中国制造2025”和“泉州制造2025”的主要执笔人,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特聘专家屈贤明和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请他们解读“泉州制造2025”。
全国首个地方样板缘何花落泉州?
2013年1月,中国工程院联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工信部,着手开展“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明确提出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实现中国2025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
经过深入全国各地调研比较,泉州进入中国工程院视野。“一方面,泉州是制造名城,产业很有特色,也很有活力,又是金融改革试验区、电子商务示范区、海丝先行区,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制造业的典型城市,中国制造的转型阵痛也是泉州的阵痛。随着经济进入调速换挡期,泉州政企也在积极寻找新的发展坐标。”
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和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泉州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省市领导参加多场调研。泉州多次召集各级各部门和相关产业园区、行业协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进行研讨,市科技局以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屈贤明认为,泉州比其他城市先行一步对接“中国制造2025”,体现了城市发展中难得的“世界观”、全局观。
回答了泉州制造发展六大困扰
受泉州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工程院牵头制定“泉州制造2025”,经过近一年努力,六易其稿,终于完成。
“泉州制造2025”回答了困扰泉州制造业的六大问题。包括: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传统优势产业如何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如何加速培育;如何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如何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大潮对制造业的冲击;如何推进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变革;政府如何作为。提出了“产业共生、协同创新、智能制造、品牌拓展、服务增值”五条发展思路,着重实施“提升九大产业集群、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采取三大攻坚行动和大力推行绿色制造”四大战略任务。
“这是一份虚实相济的路线图,既指明改革方向,也明确具体的抓手,未来将有相应的制度和体制设计作为支撑。”屈贤明说,“泉州制造2025”紧扣泉州本土产业需求,许多升级路径取材于调研中发现的泉企创新案例;从时间表到编制思路,都与“中国制造2025”同频共振;智能制造、定制化规模生产等专门为泉企开出的“药方”,都体现了行业发展最前沿思维。
从顶层设计到撬动政企共同参与
从顶层设计走到现实,“泉州制造2025”需要真正撬动全社会力量,特别是让作为转型主体、创新主体的企业参与进来。
对此,政府将如何保障纲要、行动的实施?据悉,泉州将成立市领导为组长,市直部门与各县市区、各产业园区负责人为成员的“泉州制造2025”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泉州制造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设立专项资金,引导开展科技创新,建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创新氛围。作为推动实施和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部门,市科技局也将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加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支持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屈贤明认为,泉州支柱产业大多与民生相关,民生产业永远朝阳,永远有发展前景。与此同时,企业家也要看到泉州制造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对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新一轮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在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及时应用。他告诉记者,中国工程院将全程关注和参与“泉州制造2025”。27日,周济院长专门开会进行研究,今后将持续帮助泉州推动纲要、计划的落地生根,并将适时组织院士专家回访,总结推广泉州试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