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寻找中国位置

03.09.2014  12:14

  在美国西海岸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采访“互联网之父”伦纳德·克兰罗克。

8月25日晚9点,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的制作团队近40人对着电视簇拥一堂,屏息等待他们耗时三年的作品首播。自从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后,该片收视率一路飘红。

据该片总制片人张政介绍,第一集《时代》播出后,当晚网络视频点击便超过10万次。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安筱鹏说:“看这部纪录片我觉得很激动,它特别深刻、透彻!这对整个中国社会理解信息化、推动现代化,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特聘导师、互联网学者段永朝说:“这部片子既可看到时代的变迁,又可看到中华民族在其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以及怎样展望它的未来。除了震撼,我想不出更多词来描绘我的感受了。

今年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互联网时代》是中国第一部、也是全球电视机构首次全面系统解析互联网的大型纪录片。央视财经频道10个摄制组历时3年,奔赴14个国家,采访了近200位互联网各界重要人士,包括对7位年近九旬的“互联网之父”抢救性采访。

我们用10集的篇幅,每集50分钟,讲述互联网会给整个人类带来什么。”该片文化顾问兼创作指导麦天枢说。据悉,10集分为《时代》、《浪潮》、《能量》、《再构》等,呈现了互联网带给人类经济、文化、社会、政治、人性等各方面的深层变革,并力图探寻变革背后的本质,展望互联网未来的可能及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

还有什么选题比互联网更重大?

2011年9月,在央视一次重大选题讨论会上,副台长、《互联网时代》总策划、总监制魏地春指出:“互联网深刻改变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国家级媒体,还有什么比解析互联网这样一个关乎全球生活的话题更重大的呢?

这个任务随即陆续落在了前财经频道综合部主任张政、《经济与法》栏目制片人石强、央视高级记者兼中国纪录片学会理事孙曾田的肩上。张政任总制片人,石强、孙曾田任总导演。三人很快组织起频道内外几十个得力干将,开始了长达3年的征程,并请来此前曾指导过《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等多部大型纪录片的著名文化学者麦天枢任顾问。

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题目显然过于复杂庞大。张政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当时大家感到创作有“六难”:第一,题材本身尚无可参考的完整思想体系和学说;第二,无处不在的深度变革,难以归纳、提炼;第三,“”不可见,镜头上没有直接面对的目标;第四,专业性高,普通受众较难理解;第五,互联网日新月异,未来较难把握;第六,国外在互联网产业和研究领域都走在前沿,中国人来做这部面向国际的片子更加不易。

经过数轮思维碰撞,片组最终决定,“既要立足互联网,又要离开互联网谈互联网,做一部超越专业、技术、行业,有文化和社会思考价值的作品。

石强回忆:“建组之初,片名拟定为《互联网·中国》;随着主创团队的不断碰撞,又改为《互联网》;最后,魏地春副台长确定将其更名为《互联网时代》。

这个题目表达了它真正应有的内涵,我们要描绘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命题:描绘‘互联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