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的边界:雇工波动性需求
【念念有余】
地主投资土地谋利的方式,是靠出租获取地租,而不是靠种植,这和现在某些上市公司很相似
科技改变了农业。但现代化公司管理体制却一直无法在土地种植领域生根发芽。农业种植管理的边界主要受制于这个产业特点:季节性耕作对劳动力的波段性需求。
我们已在各行各业见识了科技威力,科技让大规模生产,流水线作业成为可能,由此也降低了产品成本,世人可享受更多产品和休闲时间。
农业也因科技而改变,比如种植规模的确在扩大,中国涌现了很多种植面积几百亩的承包户,发达国家农场规模一般都有数千亩之大。
不过有意思的是,不管土地规模如何变化,管理方式却还在原地踏步,即以家庭方式经营,公司化管理无法成功。美国农场以家庭农场为主,公司型的农场越来越少。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数据,2007年属于公司性质的农场有9.6万个,合作农场为17.4万个,而家庭农场则有190万个。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比如从事农业能获得的回报较低。
机械等工具只是土地集中的表面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工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一个出口,农民在工业等领域可以获得更高报酬。农业劳动力转移有一个过渡阶段,原来是以农业为主,农闲时节到外打工,但当外出劳动收益远远高于土地时,农民的重点就放在外出打工上,土地就不再是重点,甚至直接撂荒。
在农业劳动中,经营者是投资者,也是打工者,承担各种劳动,基本上事必躬亲。这个和小饭馆老板很相似,年底结算看似赚钱,但最终会发现这些钱和在外出售劳动力的收入相当。
假若有资本要进入这个领域,就会发现很难获得投资回报,一方面是竞争太过激烈,竞争对手全是不精打细算的劳动力,投资基本上要支出在劳工方面。小饭馆和摊贩很短时间就能收回投资成本,是因为这点投资根本不算什么,他们赚的本来就是劳动力的钱。但投资者却不能这样算账。
资本当然不会投入到没有回报的行业,但是如果树立品牌,扩大面积提高效率,提高产品售价以提高毛利,是否可以成立公司获得回报?
理论上可行,但实践发现没有可能。笔者认为,季节性因素带来的劳动力需求波动,是无法克服的天然难题。
公司化管理要求稳定的劳动力,农业生产对劳动力需求的波动性极大,农忙时节只有几天,却需要大量劳动力,在新疆、黑龙江等地,农忙时节有很多城市劳动力到农村打工。如果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短时间管理这些劳动力就是一个很大难题,土地经营者对此深有体会,一定会出现人民公社那种潦草应付现象。笔者家乡曾经出现一个承包大户,承包万亩耕地,承包费达到1000万元/年,但是管理却无法跟上,最后一跑了之。
如果劳动力需求是稳定的,就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对员工进行考核和教育培训,产生稳定高质量服务。但农业无法提供稳定劳动力需求。
农业的外围行业却有办法,比如做种子、化肥、农药等行业,尽管也有季节性因素,但是却可以通过仓储将劳动固化下来。以化肥行业为例,化肥公司可以通过一年不间断的劳动,满足旺季的高峰需求,而一年不间断的生产也可以产生稳定的劳动力要求,从而解决季节更迭带来的劳动力难题。
所以在农业外围出现很多大公司,比如种子行业出了孟山都这样的世界巨头,中国有众多化肥、农药等上市公司。
贡献农业最大产值的当属种植领域,却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像北大荒、海南橡胶等公司主要享受的是土地发包者收益,真正的种植环节由数量众多的承包者承担,基本上不会有上市公司介入到种植领域。即使有些上市公司有种植基地,也是以公司加农户的方式进行,基本上以农户为主。
因此,正是农业的季节波动性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规模,也决定了农业无法以公司化方式运营。美国有研究发现土地面积在160~240英亩的农场最适合夫妇家庭经营,虽然辛苦,在经营上却是最有效率的。
古往今来,解决农业季节性波动的方式大同小异。地主有很完善的解决思路,就是长工和短工相结合的方式,平时家里有长工打理,在农忙时节就靠短工解决。但是短工的供给量其实有限,因为农忙时节短工也要忙活自家耕地,这就会限制土地种植规模,所以土地集中并不容易,旧时确有大地主,但大部分土地都是以佃农方式打理。就像红楼梦描述,荣国府宁国府土地都由代理人对外发包。
地主投资土地谋利的方式,是靠出租获取地租,而不是靠种植,这和现在某些上市公司很相似。(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证券时报)